
布店位于一排有著歐式建筑風格的舊樓群,設在洋樓的一樓,沒有招牌,只是用黑漆在墻上歪歪扭扭地寫著“巷東布店”幾個字,與隔壁店家的新式招牌形成鮮明對比。
布店就是一部活歷史。1950年前,這家店被稱為“布行”,是陳老先生的叔叔經(jīng)營的,而他那時就開始跟著叔叔賣布。1951年,公私合營,成立了馬巷供銷社,布店也正式成為“國營布店”。1955年,根據(jù)供銷社安排,陳老先生去了馬巷食品公司工作。1985年,陳老先生退休時就將店鋪買下,并繼續(xù)著賣布的老行當。
說起馬巷布店的變遷,陳老先生如數(shù)家珍?!吧鲜兰o七八十年代,馬巷共有21家布店,由于稅收負擔重,很多布店經(jīng)營不好而紛紛關店,最后只剩下3家,這里面也包括了我家的布店。3家布店都集中在一條街上,大家自然而然地就把這條街稱為‘賣布巷’,街道命名時也就采用了這個叫法?!?
老布店經(jīng)歷過滄桑歲月的洗禮,也見證了馬巷、甚至廈門整個地區(qū)賣布行業(yè)的興衰。陳老先生告訴導報記者,計劃經(jīng)濟年代,買布都是憑著布票購買,一般按人頭分配每人每年14尺布。如果年輕人到鎮(zhèn)里結(jié)婚登記,每對新人還可以補貼20尺布。當時,很多家庭都有縫紉機,逢年過節(jié),大家都會買布回家自己做衣服。一過節(jié),布店的生意就非?;馃?,請四五個伙計都忙不過來。
之后,由于布票、糧票、油票等的取消,布店的生意也漸漸黯淡?,F(xiàn)在,越來越少人自己買布做衣服,老布店則面臨著生存危機。
仍在堅守的布店現(xiàn)在主要經(jīng)營一些床上布料和農(nóng)村紅白喜事用的布料,前來買布的客人也寥寥無幾,但陳企跑老人仍然堅持每天開店?!叭死狭?,有個事情做比較好,可以活動下筋骨。而且很多老顧客都惦記著我和布店,不能讓他們撲空。再說我跟它已經(jīng)有感情了,不舍得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