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大于18”。
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2月9日以視頻方式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峰會并發(fā)表題為《凝心聚力,繼往開來 攜手共譜合作新篇章》的主旨講話。
這是2012年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創(chuàng)建以來最高級別的領導人會晤。
9年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經歷了時間和國際形勢復雜變化的考驗,結出累累碩果。
新形勢下,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應如何推進?
“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需要各國以前所未有的團結協作共同應對。”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同各方領導人回顧總結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走過的不平凡歷程,共同擘畫未來發(fā)展宏偉藍圖。

春運期間,中歐班列的運輸任務仍舊繁忙,2021年2月8日,民警雷激(右一)和同事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貨場對貨車進行例行安全檢查。重慶團結村中心站是中歐班列(渝新歐)起點站。開行10年以來,中歐班列(渝新歐)累計開行中歐班列超7000列。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多邊主義的生動實踐
“共商共建、務實均衡、開放包容、創(chuàng)新進取的合作原則,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取得成功的關鍵,我們要堅持這一原則。”習近平主席強調。
有事大家商量著辦;讓合作方都有收獲;在開放包容中共同發(fā)展;通過創(chuàng)新不斷成長……習近平主席在主旨講話中指出,9年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形成了符合自身特點并為各方所接受的合作原則”。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劉作奎認為,這些原則簡而言之,就是一以貫之堅持和貫徹多邊主義。

這是2020年5月30日在塞爾維亞舊帕佐瓦拍攝的匈塞鐵路建設工地施工現場。連接布達佩斯與貝爾格萊德的匈塞鐵路改造項目全長350公里,是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標志性項目。新華社發(fā)(塞爾維亞總統府供圖)
“中國在開展對外合作時,不論合作對象大小、貧富、強弱,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主動搭建平等互利的平臺,讓合作真正惠及每一個參與者。”劉作奎說,這是中國為世界帶來的新思路。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之所以碩果累累,就在于其符合十八國共同利益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共同愿望。
自2012年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建立以來,中國同中東歐國家貿易額增長近85%,年均增速8%,是中國對外貿易增速的三倍以上;在疫情肆虐、全球經濟蕭條的背景下,2020年,中國—中東歐貿易逆勢增長,貿易額達1034.5億美元,增長8.4%;2020年,中歐班列全年開行1.24萬列,同比增長50%,首次突破“萬列”大關……
中國同中東歐國家率先探索跨區(qū)域合作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接,率先實現“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在地區(qū)全覆蓋;截至2020年底,中國累計對中東歐國家直接投資31.4億美元,同期,中東歐國家累計對華投資17.2億美元;包括匈塞鐵路在內的大項目合作成果顯著,已竣工和在建項目近20個……

2021年1月16日,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機場工作人員卸載首批由中國國藥集團生產的新冠疫苗。新華社發(fā)(普雷德拉格·米洛薩夫列維奇攝)
外交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事務特別代表霍玉珍說,作為中歐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加強同中東歐國家的互利共贏,也有助于推動中國和歐洲總體關系的發(fā)展。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趙剛表示,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傳遞出一個重要信號——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幻,中國同中東歐國家合作依然牢固高效、歷久彌新,足以迎接各種挑戰(zhàn)。
“中國在為各國提供合作新思路的同時,也為動蕩變革中的世界注入難得的穩(wěn)定因素。”趙剛說。

2017年4月19日,波蘭中部城鎮(zhèn)沃維奇一家牛奶加工廠的工作人員操作用于包裝奶制品的機器。奶制品是波蘭的傳統優(yōu)勢產業(yè)。據波蘭牛奶商會主席阿格涅什卡·馬利謝夫斯卡介紹,歐盟是中國奶制品進口最大的來源之一。新華社記者 陳序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