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化的浮冰無法承擔北極熊重量
還記得前文提到融化的格陵蘭冰蓋將在2100年左右使全球海平面上升至少10厘米嗎?2100年遠嗎?也就是今年剛出生的小寶寶80歲那年吧。
對于某些政客來說,格陵蘭島的寶藏意義只在于軍事、資源和地緣政治,但對于研究氣候變化的科學家來說,格陵蘭島是真正的寶藏之地,它的存在就像“礦井中的金絲雀”——要發(fā)現(xiàn)地球其他地區(qū)溫度的變化,格陵蘭的溫度是先兆、更是預警。
作為一個個體,如果為我的孩子和子孫著想,我們知道我們必須要控制全球變暖了,這不光是融化的冰,還有好多其他后果,比如在德國,我們遭遇了極端的干旱,這在以前是沒發(fā)生過的。
就像我一個同事所說的,我們將是讓冰川融化最多的那一代人,我們會是因改變了地球面貌而被世人記住的那代人。我感覺這只是個開始,我認為我們可以從北極圈的變化認識到對于整個氣候系統(tǒng),這種變化是一種基本變化,每個人都會被影響到。
格陵蘭冰蓋融化不可逆,但我們可以降低它融化的速度。救它就是救我們自己。
怎么救?減少碳排放----少開車,少飛行,少吃肉,少買快消衣物。
特朗普要和全人類利益背道而馳?
在2015年制定的《巴黎氣候協(xié)定》中,國際社會達成目標:在本世紀內(nèi),將地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內(nèi),并盡可能控制在前工業(yè)化時期水平之上1.5攝氏度內(nèi)。
中國是巴黎協(xié)定達成的重要推動者和堅定踐行者。在9月10日發(fā)布的《中國關(guān)于聯(lián)合國成立75周年立場文件》中,我們告訴這樣國際社會:
中國在面臨改善民生等艱巨發(fā)展任務同時,積極承擔符合自身發(fā)展階段和國情的國際責任,實施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行動,提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重大貢獻。
而2020年11月4日,也就是今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的第二天,美國就要退出《巴黎氣候協(xié)定》了。
作為全球累計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國家、最大固體廢棄物出口國和人均塑料消費大國,美國
退出多邊合約,為“美國至上”的一己私利而拒絕履行全球義務,是在和全人類利益背道而馳。
對了,前面提到美國100多年來持續(xù)覬覦格陵蘭島沒得逞,結(jié)果你猜怎么著?今年6月,美國近70年來首次在格陵蘭島開設(shè)領(lǐng)事館。這可是個重要征兆。
還在如此執(zhí)著于這個寶藏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