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 人民日報6月18日署名文章: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
——評美國一些人戰(zhàn)略迷誤的危險(中)
國紀平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關系之深度調整激起一些迷霧在所難免。當前,透過中美經貿摩擦,很多人在思考大國相處之道,談論“修昔底德陷阱”的聲音也隨之多起來。
這個概念出自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幾年前他使用該名詞用于指代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關系,即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身陷結構性矛盾,沖突極易發(fā)生。這一觀點的核心源自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就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給出的“診斷”——“使戰(zhàn)爭變得不可避免的是雅典的崛起,以及由此給斯巴達帶來的恐懼”,反映出的是對抗性的零和博弈思維。
當前的中美關系,是否真如一些人所說,難以擺脫零和博弈的困境?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事關中美兩國乃至世界未來。
“歷史告訴我們,如果走上對抗的道路,無論是冷戰(zhàn)、熱戰(zhàn)還是貿易戰(zhàn),都不會有真正的贏家。國與國只要平等相待、互諒互讓,就沒有通過協(xié)商解決不了的問題。”習近平主席這一深刻論述,對于人們廓清謬誤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正如美國觀察人士所指出的,當前美國“任由政治論述墜入不良深淵”的現象頗為令人擔憂。
“修昔底德陷阱”概念對大國零和博弈結構的默認,早已引發(fā)種種學理批判。然而,當前美國一些人,對于零和博弈理念總是心有戚戚焉。他們的信條是:守住“美國第一”,為此可以不擇手段。于是,中國這樣一個發(fā)展中大國快速發(fā)展,就被他們視為美國的敵人和眼中釘。
這種癡迷于“叢林法則”的零和博弈思維正在華盛頓蔓延。過去一年多來,美國無視國際通行規(guī)則,無視國際社會普遍反對,執(zhí)意單方面挑起并升級對華貿易爭端。就這一舉動的背后考量,《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分析稱,(中美貿易爭端)不只是屬于財經版面的故事,也是進入歷史書籍的故事,因為這場爭端涉及“經濟和權力關系的規(guī)則”。以史蒂夫·班農為代表的美國右翼政治力量,更是急欲將貿易爭端塑造為一場長期戰(zhàn)略對抗。在這位白宮前首席戰(zhàn)略顧問眼中,中國對美國構成“最嚴重的生存威脅”,貿易爭端的核心問題是“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意圖以及這些雄心壯志對美國繁榮意味著什么”。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指出,美國無論從心理上還是決策上,都無法想象世界上有另外一個國家和它一樣強大。美國的這一“傳統(tǒng)”,在近來對中國科技企業(yè)的打壓上再次盡顯無遺。盡管平日也熱衷于在國際舞臺揮舞“自由市場”大旗,但當中國科技企業(yè)真正對美國優(yōu)勢構成競爭,華盛頓所能提供的“自由”就開始縮水,變得大打折扣了。德國前副總理兼外長約施卡·菲舍爾就華為公司案例指出,“來自美國的信息很清楚,技術和軟件出口不再僅僅是一個商業(yè)問題,而是關乎權力”,“從現在起,美國將把強權凌駕于市場之上”。
最為反諷的是,今天華盛頓一些人一面豪情萬丈地聲稱自己正“再次偉大”,但談起中國卻又裝出一副吃虧受害的樣子,臉上寫滿戰(zhàn)略焦慮??此泼艿谋澈?,卻自有聯(lián)系。有人說,今天美國一些人的對華論述中,出現了一個個“歷史畫面”——比如,挑起對華貿易摩擦的劇本與上世紀80年代美日貿易摩擦高度雷同;又如,刻意將今天中國的科技進步塑造為又一個“蘇聯(lián)衛(wèi)星時刻”。美國一些人有根深蒂固的零和博弈思維,總想給自己找一個敵人,實在找不到就“塑造”一個出來。在他們看來,今日中國恰是美國的“理想敵人”。日前,《華盛頓郵報》就對華關系刊發(fā)評論文章,標題是《直到今天,美國保守派冷戰(zhàn)以來一直缺少一個合適惡人》,淋漓盡致寫出對華博弈的亢奮情緒。
美國一些人的對抗性思維值得警惕,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如何防止美國肆意借強力維護自身霸權地位,給國際體系的平穩(wěn)運行帶來更多沖擊。
(二)眾所周知,美國一些人總是將赤裸裸的霸權行為包裝得“大義凜然”。一年多來,為了給對華施壓“正名”,他們拋出了一套“美國吃虧論”,甚至有戰(zhàn)略人士將對華關系數十年發(fā)展,同越南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并列,稱為二戰(zhàn)結束后美國自損最重的三大對外政策錯誤。然而,空口袋畢竟立不起來,語言游戲不管怎么重復,也難以自圓其說。
中美關系究竟處于怎樣的狀態(tài),到底給美國帶來了什么?事實是最有力的回答。2018年中美雙邊貨物貿易額達6335億美元,較兩國建交之初增長了252倍。如果沒有中美經濟的高度互補,沒有雙方企業(yè)的共同獲利,美國又怎會甘心忍受連續(xù)吃虧40年?
中美經貿合作,當然不是美國向中國輸送財富的“單行道”。目前,美資企業(yè)在華年銷售收入7000億美元,利潤超過500億美元。2017年,通用汽車公司全球虧損額折合人民幣達109.8億元,但從兩家在華合資企業(yè)賺取了133.3億元利潤。美國高通公司在華芯片銷售和專利許可費收入占其總營收的57%。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近日刊文指出,美中在國際商務中互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美方忽略吸引更多中國投資所帶來的潛在經濟好處,這是一大錯誤。
美國挑起對華貿易爭端以來,其國內的種種反對之聲,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中美貿易中的美方受益情況——普通消費者為消費品價格上漲而憂慮,制造商苦于成熟產業(yè)鏈被打亂,農民則擔心精心培育的出口市場將一去不復返。美國《外交政策》雜志文章援引的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政府關稅措施總共給美國消費者和生產商增加了688億美元的支出,而美國實際收入卻減少了78億美元。面對這些事實,人們也許不難理解,為什么英國著名經濟評論家馬丁·沃爾夫作出如是評價:“如果(中美)彼此都不關心對方的利益和看法,那么誰也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
事實上,美國主流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根源在于其自身經濟結構,以關稅戰(zhàn)“平衡”貿易之說,是拿任何一條經濟學原理都解釋不通的。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克雷格·艾倫說:“去年,中國在美投資減少了80%。在我看來,這是個悲劇,大多數市長、州長和想找工作的失業(yè)美國人都這么認為。我們應該為中國在美投資者鋪好迎賓毯。”
中美關系40年發(fā)展,兩國經濟日漸交融,是市場作用的結果。當然,中美經貿往來規(guī)模巨大,發(fā)生摩擦在所難免,關鍵是要能客觀看待和理性處理問題。歷史的經驗反復證明,只要堅持在互利互惠基礎上拓展合作,在相互尊重基礎上處理問題,雙方就有機會在維護共同利益的基礎上推動中美關系向前發(fā)展。
眼下華盛頓一些人大肆鼓吹對抗論調,暴露了他們的霸權思想?!都~約時報》近日發(fā)表的一篇評論寫得很直白:過去一年多美國對華立場的轉變,“更多是因為美國的焦慮,而不是中國的行為,后者并沒有什么新變化……沒錯,中國崛起本身就威脅著美國的利益——只要美國將其利益定義為在全球各地永遠保持主導地位”。
本屆美國政府成立之初喊出要消滅華盛頓“政治正確”的口號,但在對華關系方面它又打造了另類“政治正確”。越來越多人感受到,對中國是否強硬,正被華盛頓一些人塑造為檢驗是否“愛國”的指標。受零和博弈觀影響,今天華盛頓談論對華關系,事實變得不再重要。一位長期研究美中經貿問題的美國學者表示,她正懷疑自己對中國企業(yè)技術更新的定量研究是否還有意義,因為“中國技術偷竊說”已經被不加論證地標注為標準答案。就連國會參議員克里斯·庫恩斯也感嘆,當前的氣候讓人想起上世紀50年代“反蘇”在政治上沒有壞處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