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英拉并沒有成為“過季的政客”。
軍方政變后,英拉時不時在公眾露面,參與公益、宗教、社會等非政治活動,英拉的支持者則持續(xù)舉行各種支持英拉、反對政變的社會活動。他信流亡在外10年,英拉實際上在支撐著他信時代“紅衫軍”的大旗。
以社會中下層為代表的“紅衫軍”雖有多名領導人被抓,雖然受制于新憲法下的種種規(guī)定無法舉行集會,但它遠非僵而不死,甚至還在躍躍欲試。英拉案有可能成為“紅衫軍”下一步行動的導火索。
【審判未必“司法決斷”】
法院是有“苦衷”的。
大法官們很清楚,審判英拉,遠比當年審判其兄他信要難得多。時過境遷,政治局勢更加復雜,社會矛盾更加深刻。英拉案裁決本身并不難,說白了,無非就是英拉是否犧牲國家利益收買米農人心。難的是,法官們要預見裁決可能引發(fā)的后果。這超出了依法辦案的范疇,卻是不得不考量的“國家利益”。
如果法院判英拉有罪并立即監(jiān)禁,勢必引發(fā)英拉支持者不滿,有可能導致“紅衫軍”再次爆發(fā)示威和社會矛盾再激化,泰國政治可能進入新一輪對抗與動蕩。
如果法院判英拉無罪,勢必會引發(fā)軍方不滿,似乎意味著軍方當年搞了一出師出無名的軍事政變。在此情況下,現任總理巴育·占奧差領導的政府更難以放手舉行大選,將延續(xù)“軍方背景”。
如果法院判英拉有罪但緩期監(jiān)禁,倒不失為一個緩兵之策。一方面給了英拉一個上訴的機會,另一方面也給了軍方繼續(xù)限制英拉行動自由的理由。自政變以來,軍方一直以保護為由,對英拉的行動采取監(jiān)控和限制。這樣一來,泰國政治依舊會延續(xù)目前的基本格局不變,即便是舉行選舉,軍方也可以收放自如地控制英拉一派,繼續(xù)在未來政府中扶植自己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