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情緣,為研究花光積蓄
“泊客”,這個當初那檔紀錄片欄目的名字,恰是對理查德生活狀態(tài)最貼切的形容。
在來到中國之前,理查德的生活就算不上富足。盡管擁有物理學和計算機的學位,曾經(jīng)是一位在硅谷工作的“碼農”,收入也不算低,但他將所有的收入都投入到了漢字字源網(wǎng)站的建設中,自己只是寄身于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出租房。
1994年,他開始進行《說文解字》的電腦化工作時,網(wǎng)站服務器的租用費是每個月150美元。他還需要雇傭一位中國助理幫助掃描,每年需支付對方12000美元至15000美元的薪酬。2002年網(wǎng)站建成時,他已經(jīng)52歲,又遭遇美國經(jīng)濟下行,他失去了硅谷的高薪工作,而只能找到一份河道管理員的工作。2007年他徹底失業(yè),手中積攢的30萬美元積蓄也漸漸用光,無力再支付助理的薪酬,只能完完全全靠自己了。
由于需要收集大量的漢字研究材料,他經(jīng)常要前往中國購買相關材料,往返機票費也不是小數(shù)目。盡管他在網(wǎng)站開通了捐贈通道,但多年來所獲得的捐款,一年也就一兩次,最多不超過50美元,根本難以支撐日常所需。他的臺灣太太嫌他“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最終離婚。
2012年來中國時,理查德飛往天津買的是一張單程機票,但由于涉及到簽證問題,年齡過大又沒有博士學位的他,只能依靠旅游簽證和工作簽證留在中國,但中間往往需要出國補簽再入境,這幾年折騰下來,花費也算不少。
這樣的“空中飛人”生活,對一位66歲的老人來說實屬不易。他說,他很想能夠在中國安定下來,因為父母都已過世,美國只剩下一個弟弟,而他早年離異膝下亦無子女,已不再留戀美國的生活,“我已經(jīng)把中國當作了自己的家!”
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7/03-11/817114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