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除了下令拆除違章建筑、公務員提前一個小時上班來治堵以外,俄政府還正在研究將聯(lián)邦政府機關遷往郊外的方案。目前莫斯科市正在準備擴容,俄行政當局準備將目前位于市中心地段的主要國家行政機關辦公地點遷至西南新區(qū),以解決交通堵塞問題。盡管市政廳全力以赴治堵,但成效依然微乎其微。
美國、俄羅斯為堵車頭疼,英國也為此大傷腦筋。10年前開始倫敦交管局就實施了收取擁堵費政策。
據(jù)英國華人侯穎介紹,英國首都倫敦交通擁擠程度一直高居榜首。倫敦車主在2015年平均有101個小時或是超過4天是在交通堵塞中度過的。據(jù)了解,2015年全英車主在交通堵塞中平均浪費掉30多個小時,而首都倫敦整體交通擁堵狀況也排名歐洲第六。在歐洲堵車排行榜的前60名當中,其中有9座是英國城市。除了倫敦之外,利茲布拉德福德排在第17名,之后還有伯明翰、利物浦、曼徹斯特以及紐卡斯爾和諾丁漢等。
對于交通擁擠的治理英國也是經(jīng)驗豐富,除了人們知道的收取交通擁擠費之外還有很多元素都在緩解著倫敦的交通狀況。首先是提倡健康的交通方式,英國人對于自行車的熱愛不僅僅表現(xiàn)在奧運會上,還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當中,其中表現(xiàn)在無處不在的汽車俠,無處不在的自行車道以及租車點,還有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理念。
為支持健康出行,倫敦公共交通的設計路線也非常人性化,有不同出行方式的合理搭配。比如倫敦以極短途的步行,短途靈便的公交和自行車,中短途的地鐵、中長途的火車為骨架,同時輔助以摩托車自駕收費等制度,限制中心區(qū)域停車位,以及發(fā)達的汽車短租服務,分流各種出行需求。更重要的是倫敦城市規(guī)劃問題,正常倫敦人的活動范圍都比較小,東區(qū)基本在東區(qū),西區(qū)也基本在西區(qū),每個不同區(qū)域有各自獨立且配套的設施,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學校、住宅、社區(qū)醫(yī)生、警局、超市、購物中心、公園、健身房和教堂等基本都會在一英里之內(nèi)。
最后看鄰國日本。常年旅居日本的華人黃學清第一反應是:東京不堵車。同樣是汽車出口大國的日本是如何做到不堵車的?
據(jù)黃學清介紹,在東京除了假期以及看櫻花紅葉等特別時期,進駐東京的高速公路會出現(xiàn)幾十公里的擁堵以外,平時市內(nèi)很少出現(xiàn)堵死情況,最多是車行緩慢,這主要依賴于道路設計合理,嚴格執(zhí)法減少交通事故,良好的駕車習慣,以及公共交通的發(fā)達。特別是公共軌道交通的發(fā)達,公交巴士運輸只占東京總交通量1%,上班族使用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地鐵和輕軌。在市中心區(qū),90%以上客運量由軌道交通承擔。車站間距離不超過500米,大大減少道路交通的壓力。
在日本即使是大城市被稱為毛細血管的小路也非常多,除了大公園體育場等特大型建筑物以外,無法穿行的地域很少,雖然不少小路時速被限制在五六十公里,或者更低。但至少另大家不會都擁堵在大路上。日本國土交通省,以及很多地方政府都會定期召開針對交通擁堵的協(xié)議會,政府會長期征求民眾,公交車協(xié)會,出租車協(xié)會等機構對交通狀況的意見和建議。比如讓民眾提供感覺交通擁堵或不便的地點,在會議上經(jīng)過數(shù)據(jù)分析等方法進行審議,如果被認定為擁堵地點,將會對該道路進行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