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客戶端北京8月8日電 題:從給朱建華寄刀片,到“想給蘇炳添一塊獎牌”
作者 周雨佳子 衛(wèi)新彤 張雪琪 白詩雨
1984年,洛杉磯,新中國成立之后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當時,只有21歲的跳高運動員朱建華憑借著“三刷世界紀錄”的成就隨隊出征,成為田徑場上的風云人物,被寄予厚望。
然而在比賽中他發(fā)揮失常,只拿下一塊銅牌。“僅獲銅牌”后的他飽受批評,甚至收到了被寄來的刀片。
37年過去了。時間來到2021年。

東京奧運會乒乓球混雙決賽,中國組合許昕/劉詩雯3:4惜敗日本組合水谷隼/伊藤美誠,遺憾收獲銀牌。富田 攝
同樣是寄予厚望,“國球”乒乓被期待在東京奧運會席卷五金。然而許昕/劉詩雯在混雙比賽開局不利,不敵日本選手獲得一枚銀牌。伴隨劉詩雯的眼淚,是國內網(wǎng)友這樣的聲音:“你們已經(jīng)很棒了!”
截止目前,中國代表團在東京奧運取得了38金的成績,然而仍會有不少運動員帶著遺憾告別賽場。“運動員需要為拿不到金牌而道歉嗎?”成為這段時間,社交媒體輿論場上的熱議話題之一。
“無論結果,你們都是中國驕傲”
在7月26日晚上的乒乓球混雙決賽后,劉詩雯眼含熱淚向團隊和球迷道歉,搭檔許昕也神情落寞,一時間戳中了很多人的淚點。盡管未能取得預想中的開門紅,但并沒有過多的苛責和抨擊,取而代之的則是網(wǎng)友們飽含溫情的鼓勵。

一瞬間,#劉詩雯哭了#詞條迅速登上熱搜榜,閱讀量達5.3億,網(wǎng)友紛紛在評論區(qū)留言“小棗不哭!”“你們不需要道歉!”同時登上熱搜的,還有#每一塊獎牌都來之不易#、#銀牌也是英雄#等話題,都在肯定健兒奮力拼搏、為國爭光的奧運精神。
話題#無論結果你們都是中國驕傲#,有著驚人的8.2億閱讀,網(wǎng)友討論數(shù)量達到57.4萬。雖然是銀牌,但運動員的努力同樣極具“含金量”。從媒體、自媒體再到網(wǎng)友,社交媒體清一色的都是對“昕雯聯(lián)播”的鼓勵和祝福。

朱建華曾感慨說,(那時的)觀眾眼中看到的只有橫桿,跳過去他們開心,跳不過去他們扔汽水瓶子。朱建華、李寧甚至劉翔的經(jīng)歷都不是個案,在賽前給選手戴上無形金牌、在賽后把選手推下神壇的例子,不勝枚舉。但如今的觀眾,仍以奪金為榮,卻不再以失金為“恥”。
隨著東京奧運如火如荼,一個熟悉的名字出現(xiàn)在熱搜榜,映入大眾眼簾——#劉翔說大家沒必要向他道歉#。
2008年北京奧運會,被視為“全民偶像”的劉翔在9萬觀眾的呼喊聲中站上賽道,卻因右腳跟腱傷勢復發(fā)退出比賽。事發(fā)后,鋪天蓋地的批評和嘲諷,堆疊在他面前。

時間過去了13年。
當如今網(wǎng)友回想起那時,說欠劉翔一個道歉時,劉翔卻說:“大家沒有必要道歉,我都理解。其實我就是個普通人,只不過以前可能跑得快一些”。劉翔的大氣回應令人感動,一眾網(wǎng)友回復他 “不管過多久,你永遠是中國的飛人!”
這是彼此對過去的反思,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和解。
奧運會,一場人文關懷的思考
當今中國,金牌乃至體育,正在日益回歸本身的價值,“不以金牌論英雄”的價值觀日益深入人心。特別是社交媒體的興盛,讓社會在觀點的碰撞中,產(chǎn)生了對奧運更具人文關懷的思考。
“楊倩的珍珠美甲”“跟樊振東學習說話的技巧”“戴利在觀眾席織毛衣”……打開社交媒體平臺,“霸占”著熱搜榜的奧運話題,大多是這屆網(wǎng)友抓到的戳心亮點,而不再是單一的“xxx奪金/摘銀”。
奧運健兒們的性情瞬間,更為網(wǎng)友津津樂道:17歲的跳水小姑娘張家齊奪冠后想要芭比娃娃,可愛且霸氣地表示“我自己買”;已經(jīng)回國并進入隔離期的奧運健兒“放飛自我”,高呼“21天不用訓練了!”
不僅僅是中國運動員,許多國外選手也因此吸粉無數(shù),比如日本的“快樂乒乓代言人”丹羽孝希……

當?shù)貢r間7月27日,中國跳水小將陳芋汐和張家齊頂住壓力,以363.78分成功奪得東京奧運會女子雙人10米跳臺冠軍。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