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四:“半床棉被”

1934年11月,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第二道封鎖線,陸續(xù)抵達湖南汝城縣。在沙洲村,三位疲憊不堪的女紅軍在軍隊駐扎休整時借宿在村民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給老人,她們對徐解秀說:“等革命成功后,一定要送你一條完整的新棉被。”老人說:“什么是共產(chǎn)黨?共產(chǎn)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故事五:她把5個孩子全部送上前線

鄧玉芬,北京市密云縣水泉峪村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農(nóng)村婦女,卻在抗日戰(zhàn)爭這場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中,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他們?nèi)繎?zhàn)死沙場。這是對革命理想信念凝重的詮釋。正是這為國忘家、為公忘私、無私奉獻的精神,“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初心”,推動中國革命取得成功。從1921年至1949年,總共300多萬共產(chǎn)黨員為國捐軀。
故事六:“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當(dāng)年,靠著一輛自行車和一雙膠鞋,焦裕祿踏遍了全縣149個生產(chǎn)大隊中的120多個。在鹽堿區(qū),他經(jīng)常抓一點堿土放在嘴里品嘗,說出咸的是鹽,涼絲絲的是硝,又臊又苦的是馬尿堿,這讓和鹽堿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農(nóng)目瞪口呆。無論瓢潑大雨,還是風(fēng)沙漫天,別人往屋里跑,焦裕祿總是往外沖,即使在病重期間,他也拒絕只看材料聽匯報。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