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嘆·心靈手巧
雪糕棍、火柴盒等在他手中變成“小別墅”
人們只要微微湊近這一棟一棟的小房子,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每一個小部件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雪糕棍變成了屋頂、柵欄,廢舊紙箱變成了墻壁,牙膏蓋變成了路燈……
饒照榮的女兒饒瑯是重慶跳水隊的教練,也是一名國際裁判,常年出差在外。饒照榮平日對女兒除了悄悄心疼,沒有別的辦法。2017年,他偶然看見一個房屋形狀的存錢罐,“小小的很可愛,很像女兒小時候我給她做的玩具。”從此,饒照榮開始嘗試做各種迷你小屋,所有材料都來自于生活中的各種廢棄材料。他說,一切都像女兒小時候那樣,“那會兒我們條件不好,只能用生活里不用的小東西給她做小玩具,玩具很樸素,但我對她深深的愛是永遠不會變的。”
做一個小木屋要花掉幾十根雪糕棍,其中一個木屋的墻面由十多個火柴盒展開鋪成,這些東西,都是饒照榮日常收集的。一想起來老伴兒收集這些東西時那個不管不顧的樣子,妻子崔泰瓊就直搖頭,“他節(jié)約,每次都是專門收集人家吃完了的雪糕棍,然后拿回來一根一根洗,又一根一根消毒。”家里人喝完了的飲料吸管,老饒也從來不丟,而是洗干凈了放起來備用,說不定某天就成了哪個小木屋上的煙囪。
回憶·美好童年 爸爸做的玩具讓她成孩子中的“明星”
饒照榮做的存錢罐,存錢的入口是小房子的煙囪,昨天展覽的時候,也有小朋友因為好玩拿著硬幣往煙囪里丟。那是2017年上半年饒照榮制作的。當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一家商店里一個手工的小房子存錢罐,小巧可愛。手工制作特有的樸實風(fēng)格,讓他想到了自己以前給女兒做的那些小玩具,“我就覺得我也能做一個,說不定女兒會喜歡。”那時,女兒饒瑯已經(jīng)41歲了。
出生在自貢的饒照榮從小就對手工有不一樣的熱愛,他的父親擅長做根雕和核雕。饒照榮小的時候,父親常用桃核、杏核雕成的小猴、小兔,來作為他的玩具。
在女兒饒瑯的記憶中,爸爸第一次給自己做的玩具是一只小鴨子。饒瑯說,小時候,爸爸就像一個魔術(shù)師,常常能給自己做一些特別新奇的小玩意兒。在她7歲的時候,爸爸還給她做過一個小小的手推車,讓她成了孩子中的“明星”。
饒瑯讀二年級時,上手工課交作業(yè),爸爸為她做了一個栩栩如生的盆景,里面不僅有假山流水,還有釣魚老翁,連學(xué)校手工老師都愛不釋手,“我爸幫我做的很多手工作業(yè),都變成了學(xué)校的展覽品。”
辛勞·制作小屋 他每天在桌前埋頭苦干四五個小時
優(yōu)秀的饒瑯讓饒照榮成為了一個令人羨慕的父親。饒瑯8歲開始跳水訓(xùn)練,12歲就進入四川省跳水隊,獲得過世界大學(xué)生跳水比賽冠軍;1990年饒瑯入選國家隊,1998年澳大利亞第八屆游泳世錦賽跳水比賽中,饒瑯與隊友合作獲得女子雙人板銀牌。2001年,饒瑯來到重慶,擔(dān)任跳水隊教練。2003年,她成為國家級裁判員,并在2008年成為北京奧運會跳水比賽里唯一的中國籍裁判。“唯一的中國籍裁判”這個名號,她保持了很多年。
在外人看來,饒瑯是饒照榮夫妻一輩子驕傲的資本,只有饒照榮和妻子知道,女兒從8歲以后的人生有多艱苦。從進入跳水國家隊開始,饒瑯的童年最重要的就是訓(xùn)練。
現(xiàn)在的饒瑯已經(jīng)成為重慶跳水隊的教練,但仍舊時常以裁判的身份奔波于世界各地。
老兩口很心疼,但為了支持女兒的事業(yè),總是閉口不說自己對她身體的擔(dān)心。饒照榮開始做手工小屋后,一次饒瑯回家,看見了爸爸剛做的小屋,感覺非常喜歡,把小屋的各個細節(jié)都拍了個遍,立馬發(fā)在了自己的朋友圈。看女兒高興的樣子,饒照榮就更喜歡做手工小屋了。
這兩年,饒照榮每天都會在桌前埋頭苦干至少四五個小時,畫圖、制作、修剪、粘連、上色,有時做好一個復(fù)雜的小屋需要兩個星期。
一家人出去旅行,饒照榮也會把看見的建筑拍下來留做素材,有時饒瑯出差一段時間回家,父女倆就會坐在客廳,慢慢擺談他在這段時間的新作品。
感悟·父愛如山 還要做更多房子,因為女兒喜歡
饒瑯回憶,偶爾看著父親戴著老花鏡認真埋頭做手工,她會有些心疼,“不經(jīng)意間,爸爸已經(jīng)從小時候那個帥帥的魔術(shù)師,變成了70多歲的老人。”每當自己表現(xiàn)出對這些小屋的喜愛,爸爸總是很高興,這讓饒瑯又有回到小時候的感覺。
把饒照榮和他的迷你小屋專門請到涪陵藺市美心紅酒小鎮(zhèn)來做展覽的景區(qū)相關(guān)負責(zé)人介紹,請饒照榮來做展覽,是為了向游人們展示一段感人的父愛,“很多父親在生活中都是沉默的,但他們給予孩子的愛并不比媽媽少。”
昨天,前來參觀的唐先生還抱著自己的女兒和其中一棟黃色的兩層“小別墅”合影,那是小女孩最喜歡的一棟,“人家說父愛都是無言的,但為了孩子,我們什么都愿意做。”唐先生感慨地說道。
饒照榮說,這樣的迷你小房子,他還要繼續(xù)做下去,未來計劃做一些老家的老建筑,因為小時候帶女兒一起走的很多地方都變樣了,他正在參考一些照片,看能不能做回來,“這是我和女兒都喜歡的東西,不能放棄啊。”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石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