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還可以嗎?”
“現在有點不舒服,我已經加了藥,一會就好。”
“手術結束了,你很棒。”
“回到病房需要平躺6小時。”
……
幾乎在每個環(huán)節(jié),王春都給小徐寫下了鼓勵和叮囑。
手術很成功,就在小徐即將離開手術室時,王春還把本該由護士做的“醫(yī)囑”工作也做了——用文字告訴小徐回病房后要平躺6小時,如果下肢出現逐漸麻木的感受也屬正常。
小徐的家屬在手術后對王春表達了感謝,因為這個暖心舉動,緩解了小徐第一次接受手術的緊張心情。據了解,只要住院觀察兩天后,小徐就能出院了。
王春的同事、參與手術的趙醫(yī)生,在手術后,用手機拍下了這張充滿關愛的紙,發(fā)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收獲了大量點贊。
但王春說,他只是做了讓患者能平復心情的“舉手之勞”,沒想到成了“網紅”,大家的稱贊,讓他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王春畢業(yè)于華中科技大學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在中醫(yī)院從事麻醉科的工作快10年了。除了工作,王春最大的愛好就是跑步,今年還參加了麗水的半程馬拉松賽。
在同事眼中,他是個把家庭看得很重的人,只要有空都會陪伴在家人身邊。
這些暖心字條同樣令人感動
半夜趕去手術把女兒留家里
醫(yī)生爸爸暖心字條感動網友

“樂樂,爸爸去醫(yī)院搶救病人了,不要害怕,你是勇敢的姑娘!——爸爸”。
2016年6月4日上午,這張落款為爸爸的暖心字條,在臺州醫(yī)務人員中廣為流傳。
寫這張紙條的,是臺州醫(y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王恩。
6月4日凌晨一點多,他臨時接到電話要去醫(yī)院搶救病人,不得不丟下熟睡的9歲女兒。怕獨自一人在家的女兒醒來會害怕,特意給女兒留了這張字條。
王恩說,平時他們夫妻都在家時,女兒都是一個人睡的。但是,只要他們其中一人不在,女兒就不敢一個人睡。“兩三年前,她和媽媽在家,媽媽也是半夜去做手術,結果女兒醒了,因為害怕,一直哭到媽媽回家。”
像這樣沒辦法陪著孩子入睡的醫(yī)務人員,不止王醫(yī)生一個。
醫(yī)生護士就是這樣,在患者和家庭之間,往往會選擇治病救人。所以,向所有兢兢業(yè)業(yè)忙碌在崗位上的醫(yī)護人員致敬。
孩子往醫(yī)生桌上放了兩個東西
朋友圈刷屏了
6月19日上午,正好是毛思紅醫(yī)生坐專家門診。因為習慣對每一位病人都盡可能全面地仔細檢查,耐心解釋,時常拖延下班時間。
到中午12點40分左右,給一位患者做完治療回到診室,就診桌上放著一袋面包,還壓著一張字條。

字條上寫著:
醫(yī)生:
你好,我家小朋友覺得你中飯未吃給我們看病,一定要給你買個面包,可自己又不好意思自己給你,放你桌上,請查收。
2018.6.19
落款沒有姓名。
寥寥數語,讓毛思紅內心頓時溫暖開來,不禁對家長和孩子的舉動心生敬佩。收下了這袋面包,但他沒舍得吃,晚上帶回家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孩子。
由于當天就診的病人中有不少小病號,毛思紅也不敢確定是哪位懂事的孩子。幾天后,他在朋友圈回憶這件事,獲得了百余人的點贊。
“小朋友,謝謝你的面包,謝謝你的善良,你給予了我們一直堅持下去的勇氣,愿你以后健康成長,在正能量的世界里,一直暖心下去!”
來源:浙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