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導彈的三種飛行階段,自然而然也就分別對應了三種攔截方式:“助推段”防御系統(tǒng),“中段”防御系統(tǒng)和“末段”防御系統(tǒng)。其中在導彈飛行中段時進行攔截,是現(xiàn)在最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在中段時,導彈已經(jīng)飛出大氣層,這時進行攔截,就能大大降低導彈帶來的殺傷性。雖然在中段時,導彈自身會進行分離,分離出去的部分會以“假目標”的形式干擾攔截,但是相比其他兩種,可行性還是要高得多。
上升段攔截的難度在于,反應時間太短了,當你發(fā)現(xiàn)后再去攔截,導彈早飛到中段了。所以美國在研究激光武器,可是即便如此,殺傷距離依舊是一個檻。目前美國ABL機載激光武器具有上千公里的射程,對付中小國家的導彈也許可以,但是對于中俄這樣國土廣袤的國家,顯然有點夠不著。而且人家的“反導”系統(tǒng)也不是吃干飯的,估計你剛到就把你打下來了。
而在末端,導彈飛行速度很快,如果反應不及時或者一個沒瞄準,導彈可就直接落在自己腦袋上了,這后果可就更難想象了。

歷史
前文也提到了,中國此前進行過多次類似的“反導”實驗,一次也比一次成功,可見國家對“反導”的重視程度。其實這從歷史上“反導”設施建設發(fā)揮的重大作用上,也能一探究竟。
自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初起,美蘇之間就用上萬枚裝有核彈頭的導彈指向對方,雙方借此可以輕易地將對方瞬間送回“石器時代”。為了能在這樣一種滅絕性的戰(zhàn)爭中生存下來,蘇聯(lián)開發(fā)了“橡皮套鞋”式反導系統(tǒng),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能夠對彈道導彈進行攔截。
但是限于當時的技術,無論導彈自身的性能還是精準性都差強人意。這時,戰(zhàn)斗民族想到了一個辦法,將核彈頭裝置在攔截彈上,只要雷達提供一個粗略的飛行軌跡,“橡皮套鞋”就可以將敵方導彈淹沒在自己核彈頭巨大的殺傷范圍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