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映的電影《三十二》,是一部以“慰安婦”為題材的紀錄片。2017年,《二十二》的紀錄片再次喚起了人們的記憶。3年的時間,老人們只剩下了二十二人。有人說:這是一部越看越少的電影。沒有華麗的畫面,沒有所謂的臺詞,只是最平常的講述,讓人忽然想到,原來,南京的30余萬人,已經過去了80年。
一座城市,一段歷史,一種精神,一個國家的紀念。
80年了,卻愈加刻苦銘心。
有這樣一所學校,每年1月組織學生,從北京到南京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有這樣一群學生,跨越千里,接受歷史的洗禮。

2016年1月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悼念廣場(王越 攝)
“這是一個中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要去看的地方”
一張門票,陳世圓一直保留著。時至今日,他對于看到的一切,仍然記憶猶新。2016年1月,陳世圓作為北京101中學高一的學生,和500余名同學一起,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兩面巨大的遇難者名單墻,萬人坑中的白骨,扭曲的面孔,絕望的手臂……紀念館內的一切,讓30萬不再只是一個數字,而是一幅幅滴著血的沉重壓抑、撕心裂肺的畫面。陳世圓坦言,在參觀之前,只知道侵華日軍在十四年的侵略史中,留下了各種喪盡人性的滔天罪行,尤其是南京大屠殺,更是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然而在參觀的圖片與史料面前,所感受到的痛楚、壓抑與憤怒仍是始料未及的。
一張張照片,一段段錄像,一件件文物,一個個數字,“300000”在滴血……陳世圓沉浸在痛苦之中,久久無法平靜。“我為我的祖國有這樣沉重的歷史而悲痛,我為今天的和平而慶幸,我的民族自尊心更強烈,我更增強了公民責任意識。我不只是停留在對侵略者的仇恨了,而是真切的體會到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并開始思考應該如何看待這樣一段中華民族的屈辱史。‘落后就要挨打’,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必須要自強。”這是在參觀紀念館后,陳世圓寫下的一段話。
“難以想象平均12秒就有一個人死去是怎樣的慘劇。他們曾經是鮮活的生命,但在萬人坑里我們看到足足七層的尸體,且皆是完整的白骨。他們已扭曲的姿勢層累地堆在一起,讓人難以直視。”當時高一10班的趙宇翯這樣說:“我們早已正視慘痛,可劊子手卻還沒有正視罪行。”
在參觀的過程當中,很多學生留下了眼淚。這不僅是一次歷史教育,也是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2014年設立國家公祭日以來,作為北京101中學的副校長,程翔已連續(xù)3年帶學生跨越1000多公里,到紀念館參觀。1988年,程翔第一次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這是一個中國人成長過程當中必須要去看的地方。你得知道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當中,有過這樣一個歷史事件,遭遇過這樣慘絕人寰的屠殺。”在程翔看來,現在的青少年,生長在和平的環(huán)境里,對于中華民族的苦難史必須要了解。只有了解了這個民族所受的痛苦,才能更加的熱愛國家,才能激發(fā)出為民族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的決心,才能讓愛國主義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程翔始終認為,光靠書本學習歷史遠遠不夠,“只有身臨其境,孩子們才會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