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寫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出精品力作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幾十次提到了‘文化’這一關鍵詞。”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團長孟廣祿代表從報告中讀出了堅定的文化自信。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作品。文化離不開時代,更離不開人民。要敏銳地抓住時代氣息,出好戲,出立得住、有繼承、能發(fā)展、老百姓喜歡的作品。用我們的作品抒寫新時代,給子孫后代留下中國人的智慧與靈魂。”孟廣祿代表說。
過去五年,一批文藝佳作有力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傳遞了強勁的正能量,贏得了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的雙豐收。
“作為黑龍江人民家鄉(xiāng)戲的戲曲工作者,我們既要立足鮮明的地域文化和藝術特色,更要融入時代精神、把握市場需求、符合大眾審美,用龍江故事為家鄉(xiāng)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提振廣大人民群眾的精氣神。”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李雪飛代表準備回到家鄉(xiāng)后,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到工作中去,努力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地方文化的弘揚者、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肩負新使命,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黨的十九大恰似文化建設的春風,讓我們文化工作者心里暖暖的。”北京綠谷小香玉藝術學校校長小香玉代表切實感受到,戲曲與人民走得更近了。“下基層演出,走進群眾更需要的地方,大家為觀眾服務的體會更深了。”
“戲曲惠民演出”“戲曲進校園”……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工程,凸顯國家文化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戲曲是諸多變化中的一個,也是變化很大、極有說服力的例證。
“我們從曾經(jīng)的無戲可演到現(xiàn)在有戲演不完,從以前只能在田間地頭與觀眾面對面演,到現(xiàn)在寧夏率先實現(xiàn)貧困地區(qū)606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村級文化服務中心里也有了自己的舞臺,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時代的變化,感受到百姓的文化需求,感受到可以觸摸的文化自信。”談到過去五年,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有限公司副經(jīng)理侯艷代表十分感慨。放眼未來,她信心百倍:“未來我們還會再接再厲,在表演上為不同觀眾群體‘配好菜’,展現(xiàn)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強文化建設,必須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講出中國好故事。在互聯(lián)網(wǎng)迅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要倡導講品位、講格調(diào)、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在傳播方式方法上,要跟上傳播新形勢、用好傳播新手段,探索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師蒙曼代表說。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diào)了文化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四川省資陽市委書記周喜安代表說,“我們要切實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讓文化發(fā)展深深植根于群眾內(nèi)心和百姓生活,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矚望新時代新征程,文化建設者胸懷理想、信心滿滿,文化建設必將闊步向前、行穩(wěn)致遠。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24日 07 版)
原標題: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了明天更美好)
來源: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1024/c1001-296053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