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老人們在火車上進行麻將比賽。 魏剛 攝
在上述記載中,胡適的記載并未考察麻將傳入歐美日等地的時間。不過有研究指出,相較于歐美,麻將更先傳入日本。
至遲到1909年,麻將已傳入日本。到了1925年,《朝日新聞》中已出現(xiàn)關(guān)于麻將的報道;1926年,日本出現(xiàn)了介紹麻將游戲規(guī)則和技法的書籍《麻將通》。
今天看來,麻將傳入美國應該是上世紀20年代的事情了。曾在蘇州美孚石油公司上班的約翰•巴布考克嘗試用英文整理并規(guī)范麻將的玩法。1924年,他在中國出版了一本教西方人玩麻將的書《巴布考克麻將規(guī)則手冊》。有媒體統(tǒng)計,1920年到1924年,短短四年間,《巴布考克麻將規(guī)則手冊》印了十二版。
胡適所說的中國留學生“靠教麻將吃飯掙錢”就發(fā)生在這個時候。當時甚至有美國雜志將麻將在美國的傳播比喻成一場風暴。與此同時,這股“風暴”也波及歐洲諸國。事實上,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的搓麻愛好者就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組織。一些麻將俱樂部、各種麻將錦標賽出現(xiàn)。

資料圖:水下打麻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樣的熱度并未持續(xù)很久。到胡適寫下《麻將》一文時,“麻將的狂熱已退涼了”,只是“偶然還可以看見一桌兩桌打麻將的”。而麻將終究留在了國外,成為一項娛樂,到今天更成為一項競技項目。
但當時的胡適并不提倡打麻將,他甚至將麻將看成“鴉片、八股和小腳”之外的“中國第四害”。
“麻將平均每四圈費時約兩點鐘。少說一點,全國每日只有一百萬桌麻將,每桌只打八圈,就得費四百萬點鐘,就是損失十六萬七千日的光陰,金錢的輸贏,精力的消磨,都還在外。我們走遍世界,可曾看見那一個長進的民族,文明的國家,肯這樣荒時廢業(yè)的嗎?”他在文中這樣寫到。
雖然如此痛心疾首,但其實胡適本人也是麻將愛好者。在《胡適留學日記》中就常常能看到他打牌的記錄。記者注意到,僅1910年8月,胡適在日記中就有十天記錄了“打牌”二字。其中的8月5日,全天日記僅有兩字——打牌;24日則記錄了“打牌兩次”。
大概覺察到打牌耽誤了學業(yè),這一年9月,胡適在其日記中表示要“洗心革面”,“不復打牌”。又或許,胡適先生前述痛心疾首的感慨本就是“現(xiàn)身說法”。(完)
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7/08-03/829434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