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6月18日電 (張一辰 黨田野)“‘父親節(jié)’的禮物大家都準備好了嗎?有什么推薦嗎?”西安翻譯學院大三學生勞爍在朋友圈說,為了給老爸挑選一件“走心”的禮物,這幾天他絞盡腦汁。
18日,正值“父親節(jié)”,但如何討老爸們的歡心,卻成為許多青年“溫情的煩惱”。
“父親是個挺無趣的人,在家除了喝茶看報沒別的愛好,沒法投其所好。”供職于西安一家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汪媛稱,每次與父親聊天她都覺得如同向領導匯報工作,讓人難以親近。
汪媛的感受并非個例,在中國傳統(tǒng)家庭體系中,父親總是扮演著家庭支柱的角色,“忙碌”“不茍言笑”“嚴厲”構成很多人對父親的印象。在日常生活中,父親與孩子的交流互動也遠不及母親。有人坦言,盡管與父親關系融洽,但真正的交流卻很少,往往是“相敬相愛不相知”。
網(wǎng)友“流蘇”表示,因為父親常年出差在外,她童年時最怕學校組織的家庭活動,有一次本應是父親與孩子共同表演的節(jié)目,全校卻只有自己是和母親一起表演,尷尬得幾乎要退場。
隨著內(nèi)地“80、90后”群體逐漸成為社會主力,不少人成為父母后,并不愿維持傳統(tǒng)家長的嚴肅形象,而更愿與子女成為朋友平等溝通。中國父親傳統(tǒng)的嚴肅形象逐漸被一些新生代“潮爸”改變。
“90后”李龍飛正式“晉升”為父親后,身份的轉變讓他對父親角色有了深切體會。“和我們的直白不同,老一輩人對孩子的愛在表達上比較含蓄,但這兩種方式同樣真摯。”李龍飛告訴記者,這次“父親節(jié)”他給父親、自己和孩子分別買了一套釣魚器具,希望三代人能培養(yǎng)出共同的愛好。
近年來,諸如《爸爸去哪兒》《摔跤吧!爸爸》等“親子類”影視娛樂作品在內(nèi)地熱播,一方面體現(xiàn)了大眾對此類題材作品的喜愛,而另一方面也促使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去表達和維系親情。
陜西省社科院專家王曉勇表示,中國社會已變得更為平等和多元化,這種轉變也體現(xiàn)在父親與子女的關系上。不斷加快的生活節(jié)奏使人們更偏愛直白、熱情的表達,而傳統(tǒng)的父愛往往因含蓄而難以被子女理解和感受,容易形成隔閡。如何將這種觀念上的差異消除,則需要雙方不斷溝通,尋找各自的平衡點。(完)
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sh/2017/06-18/825418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