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鞋之都”的快遞點夜里忙著收發(fā)貨
真假難辨的異地上線
北青報記者以進貨的名義進入一家鞋店,店主介紹說,這個“店面”每月租金2000元左右,此外還要交50元/月的市場管理費用。
據店主介紹,他們出售的高仿運動鞋一般人根本就看不出來真假,二三線小城市很多店都有賣的,“如果想賣正品鞋,你得6.5折到8.2折從正規(guī)代理商那里拿貨,好賣的一些款式還不見得能拿到,我這里相當于1.5折拿貨,什么款式全有。”
店主說,他們這里的耐克、阿迪達斯、新百倫等知名品牌運動鞋,主要發(fā)往內蒙古、河南、山東等地的實體店,“從來沒出過事,只要小心些,不會被品牌方和工商查處。”但他又特意叮囑,賣鞋的時候,得看賣給誰,遇到特別懂行的顧客,就拿真貨,“要是不懂鞋的人絕對不會有問題。” 而為了使高仿鞋的銷售記錄顯得真實,很多賣家會選擇異地發(fā)貨,“你要從上海發(fā),我就可以幫你從莆田運到上海再發(fā)貨。物流信息都是真實的。”
在安福電商城外,記者碰到了來進貨的黃平(化名),在攀談中,他說自己的專賣店雖然掛了個耐克的logo,但不只賣耐克鞋,阿迪達斯和新百倫的鞋子都有。他的店并沒有獲得耐克官方授權,銷售的正品鞋主要來自于鄭州,他的朋友拿到了專賣授權,進貨時,會多拿一部分,或者把尾貨給他,“正品鞋在三四線城市叫‘公司貨’,我店里的高仿鞋是從莆田進貨的,叫‘廠貨’。”
為了防止顧客識破后找回來,黃平每次賣出去一雙高仿鞋,都會在收據上寫上銷售日期,如果有消費者找過來,他會在核對日期后給人退錢或換成正品鞋。“鞋是真的假的自己心里清楚,小地方假貨太多,工商也管不過來,品牌方一般也很少到小縣城來巡視。”
職業(yè)打假人的困惑
最初打假就像是割韭菜
當記者輾轉找到林覺(化名)時,他剛跟著警方搗毀了一個假服裝廠。雖然看起來有些疲憊,卻絲毫不能掩飾他面上的喜色。
林覺是阿里巴巴平臺治理部打假特戰(zhàn)隊的成員,此前是一名警察,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他一直在跟假鞋做斗爭。“當我剛開始做這個的時候,我一度覺得打假是件很簡單的事情,拿起鼠標在淘寶上隨便一搜不就可以了,看到是假的就封了店鋪。”但隨著工作的展開,他開始修正自己的觀點,“你知道阿里巴巴的電商平臺上有多少件商品嗎?差不多10億件,你剛封了一個店鋪,可能對方就會注冊10個店鋪,但實際上假貨在線下,如果貨源地得不到根治,假貨是打不完的。”
林覺說,打假的動力有一部分來自親友,“有時候聚會,他們會笑著跟我說你們上面很多假貨。那種感覺很奇怪,我會跟他們說我們不生產假貨,我們只是提供了一個平臺啊。”
大概在2010年前后,阿里平臺開始用線上線下結合的“神秘抽檢”的方法遏制假貨。“最初就是割韭菜,關掉售假者店鋪,后來發(fā)現,拔根子才是最有用的,就是找到假貨貨源地,然后打掉。”跟林覺同樣是打假特戰(zhàn)隊員的李默(化名)說,“我們有2000多人的打假隊伍,很多都是干過公安和了解知識產權保護的,此外還有5000多個志愿者也一起在打假,一年投入10多個億。”
李默說,一旦發(fā)現有人售假,他們會沿著售假者向上溯源,偽裝多重身份去制假窩點探訪,獲取更多信息,最后聯合品牌權利人和公安執(zhí)法力量打掉制假窩點。但很快他們就發(fā)現,一些假鞋的制假窩點開始將工序分解到不同作坊生產,打掉一個作坊,其他工序窩點發(fā)現后馬上就找其他地方生產。
售假造假的人也在不斷換著法子應對打假。一些屢次被打擊關店的售假者有了“前科”,店鋪注冊不下來,開始花錢購買外地已注冊的店鋪。在一些售假比較嚴重的地方,為了減小被審查的風險,這些人用買來的店鋪登錄時,會用各種作弊手段更改IP地址,造成該店鋪是在外地登陸的假象。
品牌權利人的不配合是讓李默覺得打假艱難的另一個原因,“打個比方說,假如判定一雙鞋子是假貨,那么除了這個鞋子的品牌方,其他人都沒有這個資格去判定。但有的品牌權利人并不愿意進行鑒定,因為他們不想給外界造成他們有假貨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