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錢 偉攝 制圖:蔡華偉
臺海網(wǎng)4月8日訊 據(jù)人民日報報道 35年前,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冒著風險按下紅手印,將村集體土地“分田到戶”,拉開了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的序幕;35年后,小崗村將分散的土地重新集中后對外發(fā)包,流轉總面積達8400多畝,占可耕地面積的44%。
起初,土地集中發(fā)包還被部分大包干帶頭人認為是重走回頭路。探究起來就會發(fā)現(xiàn),盡管這與“包產(chǎn)到戶”形式上相悖,但并未觸動當初那場改革的一個基本成果土地的家庭承包權?!跋确衷俸稀钡膬仍谧非笠惨幻}相承,前者是為了溫飽,后者是為了進一步致富。
小崗村的溫飽問題已經(jīng)解決,但30多年后,小崗村仍不富裕。當年的農民都指望那一點土地收益,如今的農村卻面臨“空心化”的尷尬,很多農民在土地之外能獲得更好的機會和收益。也就是說,小崗村的變化,是農村發(fā)生人口轉移和經(jīng)濟結構調整之后土地經(jīng)營權的自然讓渡。
和當年比,沒變的一點是:土地依然是農民最好的保障。因此,哪怕是農民自愿的土地流轉,也不宜把步子邁得過大。有“農村改革第一村”之稱的小崗,能否再次把準農村發(fā)展的脈搏?請看本報記者來自安徽小崗村的調研。
編者
農民為啥不愿自己種?
種地富不了,流轉更劃算,還解放了勞動力
初入小崗,可見標志性的“鳳陽縣小崗村”牌樓,向里走,便是正在施工中的商業(yè)街,“大包干超市”、“大包干農家菜館”字樣的店面招牌隨處可見?!把鄢蛑A西村、南街村都富起來了,小崗卻變化不大。餓是餓不著,但也富不了,農民生活一直沒太大改善?!贝逦瘯魅侮P友江嘆息道。的確,除了這條為紅色旅游而興建的商業(yè)街,小崗與周邊的村莊比起來并無特別之處。
從1978年開始,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在自家的土地上耕作了30來年?!巴恋厥俏覀冝r民的命根子,但是光靠種地只解決了溫飽,發(fā)不了財?!眹澜鸩苁歉锌?,“大伙辛勤勞動了幾十年,也沒能富起來。為什么城里人沒有種地,但吃的、穿的、用的都比我們好?”
在小崗,人均可耕地面積達5畝,與全國戶均7畝的耕作面積相比,數(shù)量已是相當充裕。村黨委第一書記丁俊告訴記者,小崗村的氣候條件不好,易旱易澇,只有不到一半的土地能夠旱澇保收。生產(chǎn)的基礎設施差,這些年糧食的產(chǎn)量和價格一直沒有重大突破,才導致了“一年越過溫飽線,二十年沒過富??病钡膶擂尉置?。
嚴金昌給記者算了筆賬,家中有35畝地,如果種上小麥、水稻或黑豆,一畝收成在700元—800元之間,遇到天災、蟲災收成更低。而把土地轉出去,按照合同價最初是一年500元/畝,這兩年按照700斤糧食價格計算,2011年是750元/畝,2012年是875元/畝。相比之下,種糧并不劃算。除了留足口糧地,家里其余的都轉了出去?!安皇遣幌敕N,實在是種地不賺錢。土地轉了,家里的勞動力都解放了,還能干點別的,擱誰都愿意呢!”嚴金昌樂呵呵地告訴記者,自己如今幫兒子打理金昌食府,一年收入十幾萬不成問題。
“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是在外讀書就是去打工了,基本不在村里,光靠老人種地可不行。”關友江道出現(xiàn)實的困境,“還不如把土地租出去,收益有保障?!?/P>
小崗村的可耕土地面積有1.9萬畝,目前已流轉的有8400多畝。小楊村民組的楊文輝,今年67歲了?!凹依镉?4畝地,都種著小麥,一畝都沒租?!睏钗妮x說,雖然很愿意流轉,但自家的20多畝地分了20來塊兒,又不在規(guī)劃區(qū)內,想租沒人要,只好一直種著。
在小崗,土地流轉并不是最近才興起。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一些農民自發(fā)把地轉了出去,個人有協(xié)議或只是口頭約定;也有的出去打工了為防拋荒,把土地給親戚鄰居,每年收回點糧食。從形式上來說,小崗村如今的土地流轉,已走向規(guī)范化。村民先和村集體成立的小崗村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限公司簽合同,公司再代表村民和企業(yè)簽約。嚴金昌拿出一份2009年和村里簽的流轉合同,上面有村集體的公章和村民的紅手印,其中注明了租期為10年,價格參照小崗村指導價,用途為建設高產(chǎn)有機水稻產(chǎn)業(yè)園。“流轉是村里牽頭的,合同也是統(tǒng)一簽的,有什么事直接找村委會解決,還挺放心。如今租了4年,也沒遇上什么糾紛?!眹澜鸩f。
土地流轉的規(guī)模,也遠遠超過了當初。最近的一次土地流轉,是村委會從13個自然村、329戶農民手中流轉來4300畝土地,目前租賃合同已簽訂,租期到2027年。這些土地都已被平整為高標準農田,未來會進行大規(guī)模產(chǎn)業(yè)化經(jīng)營。目前,村集體正在為這些地找“婆家”,已有一些農墾企業(yè)前來洽談,但還沒有最終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