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羅樺琳)曾在廣州舉辦的“古穗倩影暨粵港澳百年老照片展”上,由英國國家圖書館提供的一組兩張百年老照片引起了文史專家的高度關注。這兩張照片由著名攝影家賴阿芳于1870至1875年間拍攝,從正面和側面兩個不同角度展現(xiàn)了廣州城內(nèi)的一座殿宇式建筑。多位專家學者根據(jù)建筑物的結構特征和相關史料記載,初步推斷該建筑應該是曾矗立在廣州舊城文明門外的萬壽宮。
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的麥勝文和他的德國朋友Michael Kmpfe在1875年,英國傳教士JohnHenryGray出版的游記Walks in the CityofCanton(《游走廣州城》)一書中描繪了萬壽宮的建筑架構及功用,當時廣東向朝廷進貢的“蟲白蠟”也是在此燒制而成。
“離開文昌廟,穿過舊城的文明門,沿著青云直街一直往前走,就到了萬壽宮,我們外國人通常將這座被紅墻圍繞的殿宇式建筑稱作帝王廟(Emperor"sTemple)。”這本游記,不乏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觀感,如“恐怕是沒有人膽敢走在御道和滿載圣物的石雕之上的?!?BR>
書中這樣描述萬壽宮的功能:萬壽宮建于大清皇朝康熙52年正月,即公元1713年。每逢正月初一和皇帝、皇后的壽誕,廣州的文武官員都要齊集萬壽宮朝拜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在皇帝駕崩或皇后逝世之時,所有官員亦須在萬壽宮內(nèi)相應的牌位前泣拜哀悼。官員途經(jīng)萬壽宮,都必須下馬或下轎步行走過正門,以示對皇帝和皇后陛下的尊敬。
謎團仍待解開
麥勝文說,他的德國朋友MichaelK-mpfe最近在柏林購得兩張19世紀末印刷發(fā)行的原版老明信片,注解都蘊含了“朝拜皇天之所”的意思。再認真比對兩幅圖像的細節(jié),可以斷定兩圖反映的是同一座建筑物,即萬壽宮。事實是否如此?還需專家論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