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jié)將至,臺灣年味漸濃。臺灣各大商圈春節(jié)系列活動起跑,炒熱年節(jié)氣氛。
















要說年味~一定在“吃”這個字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來看看臺灣有什么“奇葩”又美味的特色小吃吧!

大腸包小腸是臺灣1990年代興起的一種特殊小吃,與美國的熱狗有異曲同工之妙。
炭火燒烤的大腸外皮微酥,
肉餡米粒飽滿,夾上風(fēng)味絕佳的香腸,
鋪上酸菜、小黃瓜、姜片與菜脯蛋等小菜,
一口咬下肉汁四溢,滿嘴的美味。


蚵仔煎,(閩南話為ǒu ā jīa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是用海鮮做成的臺灣美味。
蚵仔煎是將濃稠適當(dāng)?shù)姆矸坩u淋在煎板上,
再撒上清洗好了的蚵仔,打上一個蛋,
與韭菜、豆芽、茼萵菜同煎,再配上醬料,
趁熱品嘗,口味甜中帶咸,咸中帶辣,令人垂涎。


青蛙下蛋的主要材料就是粉圓和一些刨碎了的冰。
粉圓就是珍珠奶茶里面的那些珍珠,因為是用粉做成的。
所以把它放進水里煮的時候,中間會有一些白白的點吐出來,
看起來很像青蛙的卵,于是青蛙下蛋的名字就油然而生。


棺材板,是臺灣臺南市有名的小吃之一。
由名喚許六一的先生發(fā)明的。有些店家為求吉利,將其改稱為官財板。
棺材板的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雞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一開始不稱棺材板,而為雞肝板。


鼎邊銼,臺南著名小吃。
“銼”是閩南語,為爬滾的意思。
其制作是用米磨成米漿,沿著大鍋鼎邊滾下,
米漿滑滾的動作叫銼,所成白白一片,就是鼎邊銼。


蝦扯蛋是一道臺灣小吃,尤其是臺南常見。
蝦扯蛋的主料有面、鵪鶉蛋、蝦。
做法大概是把面和好,準備好鵪鶉蛋,把蝦燒熟。


豬血糕又稱為米血或米血糕,傳統(tǒng)特色糕點之一。
具有兩種意義,一種是作為食品原料的豬血糕;
另一種則是用前述食材作成的小吃,
名稱依照種類的不同可以是豬血糕、花生米血或花生豬血糕。
臺灣人承襲了大陸南方“食補”的觀念,
喜歡吃豬血或豬血制品,豬血糕就是市面上最常見的豬血制品之一。


“花枝”是由主料魷魚,配以各類竹筍、胡蘿卜熬制而成的。
之所以叫“花枝”,是因為魷魚上部有十個肉腕,形如花枝,于是形象地取名。
一口咬下去,會感覺到鮮美湯汁溢出,而滑韌的花枝口感更是一絕。


以芋頭蒸熟后壓成泥,
加上地瓜粉及水拌勻成團,
搓揉成長條形再切成小塊,
放入沸水中煮至浮起撈出即成芋圓。


臺灣鹵肉飯是臺灣地區(qū)常見的經(jīng)典的小吃。
鹵肉飯的特色在于肉醬和肉汁,它們是制作的關(guān)鍵部分。
臺灣的飯食小吃花樣繁多,不過要說其中最為著名的,當(dāng)推鹵肉飯。
據(jù)稱,風(fēng)味獨特的鹵肉飯,全中國只有臺灣人會做。


“阿宗面線”是臺灣地道小吃,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
面線有人叫“面線糊”,意謂面線如漿糊般黏稠,而且配糶斗和面線都和在同一鍋里。
面線里加了鮮蚵,叫“蚵仔面線”;若以大腸為澆頭,則稱“大腸面線”,如阿宗面線。


彰化肉圓是臺灣特色小吃之一,以內(nèi)容豐富而取勝。
彰化肉圓的主要材料是特選番薯粉(清明節(jié)后產(chǎn)制),
上等豬肉、香菇、蛋黃、冬蝦、竹筍配蔥、玉桂香料,
經(jīng)過配制炊蒸,即是圓形表皮潤澤富彈性的半成品。
放入不溫不燥的油鍋炸上數(shù)分鐘,
撈起澆灑特制的佐料一一糯米、花生、芝麻,糖攪拌而成的甜醬,
加上上等壺底醬油。吃起來感覺皮Q餡香,味道可囗。


珍珠奶茶又稱波霸奶茶,是一項流傳于臺灣的茶類飲料。
將粉圓加入奶茶之后,就成為珍珠奶茶。
由于口感特殊,所以相當(dāng)受到青少年歡迎。
珍珠奶茶是臺灣“泡沫紅茶”文化中的一種,
雖然只是在奶茶中加入木薯粉圓,但卻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飲料與小吃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