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連日陰雨把臺北的天空洗刷得湛藍。從圓山大飯店的落地窗向外望去,夕陽給這座城市抹上了一層金黃,與室內(nèi)裝飾的紅色主調(diào)相映成趣。還未上客的圓苑餐廳中,主廚親自揭開竹制蒸籠蓋,吹彈可破的紅豆松糕帶著熱氣、芳香撲鼻。盛來品嘗,其濃郁、綿密的口感令人回味無窮。
九月的一個傍晚,中新社記者探訪位于圓山的這間江浙風(fēng)味餐廳,品嘗美味佳肴,聆聽味蕾饗宴背后的故事。就在1973年大飯店主樓完工之際,將宋美齡女士提議設(shè)立餐廳前身上海面館,專門制作小籠包、蟹殼黃、雪菜年糕等夫人從小偏愛的餐點。其中一份甜品紅豆松糕,尤為特殊。
【同期】圓山大飯店圓苑餐廳經(jīng)理 吳珮菁
她那個時候就是師傅要會做這一道甜品,可是師傅不會做,所以是由夫人她是用口述的方式,轉(zhuǎn)達給那個時候我們的總經(jīng)理,也就是一般我們所稱的孔二小姐,然后再由孔二小姐轉(zhuǎn)達,口述給師傅,師傅再去不斷地揣摩,做出來讓夫人品嘗到,對了,就是這個味道。那這是什么樣的味道呢?我們也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它“甜而不膩、松軟彈牙。”
【解說】蔣夫人晚年遷居美國,但冰箱里永遠都會放著一份紅豆松糕。這道甜點至今仍是食客的“必點”餐品,其制作工藝已傳承至第四代廚師。每到年關(guān),紅豆松糕因“輕松高升”的寓意更受歡迎,年均上萬份的預(yù)訂量常被老饕們搶購一空。
出身江浙菜系,功夫料理自然必不可少。走進面積不大的后廚觀摩,西湖醋魚的食材早已備好。慢條斯理的烹飪過后,主菜出鍋入盤。作為圓苑銷量最盛的招牌菜,主廚王泉益揭秘其中緣由。
西湖醋魚屬上海名菜,圓苑的基本工序與滬上餐廳相似,但魚肉取自桃園石門水庫中存活3年以上的草魚肚。將活魚餓上三天祛其土味,蒸畢肉質(zhì)仍保留嫩度。另外,最大改良還在于,烹調(diào)最末撒上姜絲。
【同期】圓山大飯店圓苑餐廳主廚 王泉益
用自己種的老姜,大概三年以上的老姜,去切的姜絲。五公斤以上的,大條的,那個魚要大概三年左右的,那個魚很鮮甜,肉質(zhì)很Q。
【解說】2017年,王泉益代表圓山大飯店參加兩岸本幫菜比賽,憑借西湖醋魚一舉奪魁。經(jīng)常參與海峽間廚藝交流的他告訴記者,過招之后,自己還會將從不外傳的部分改良版 本幫菜工序、配比與同行分享。
作為兩蔣時代臺當局涉外場所,圓山大飯店的一桌一椅都與往日臺灣密不可分。這棟坐落于劍潭山上、極具中國古建風(fēng)格的酒店早已是臺北地標,其代表的特殊歷史背景成為臺北人的群體記憶。
隨著公立接待單位的企業(yè)化運營,自上世紀70年代起,飯店內(nèi)包括圓苑在內(nèi)的4間餐廳更大比例面向民眾。一度,將重要宴請設(shè)于圓山,被臺北市民視為身份象征;而電影《飲食男女》中對于餐廳主廚的精致描繪,更將膳食精致的美名推向世界。
除傳統(tǒng)江浙菜系外,圓苑也在不斷推出特色臺灣菜,王泉益認為紅鱘苦茶面線尤其值得推薦。紅鱘產(chǎn)于近海,與大多數(shù)海蟹不同,其膏厚肉鮮;手工面線焯水而過,保持勁道;產(chǎn)自臺灣的苦茶油及宜蘭三星蔥最后鋪墊,成為烹調(diào)過程點睛之筆。這道菜本不屬于江浙菜系,但食材結(jié)合滬臺兩地特色料理在圓苑格外受歡迎。
掌勺近50年的王泉益指出,臺灣味道之所以廣受好評,原汁原味是主要原因。
【同期】圓山大飯店圓苑餐廳主廚 王泉益
以前上海菜是油非常多,味道又比較重,重咸重甜,那現(xiàn)在是完全改觀,現(xiàn)在是菜都已經(jīng)變說,比較健康,走健康的一些訴求,所以我們做菜是原汁原味,比較不過多地調(diào)味。
王泉益說,與過去相比,現(xiàn)在一年四季都能取得豐富、新鮮的食材,相信傳統(tǒng)中式菜品在未來還有更大創(chuàng)新空間。
走出餐廳正值當天晚餐對外營業(yè),不少顧客已陸續(xù)在預(yù)訂好的桌前坐下。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圓山成為陸客團體必選參訪之地。不少來自大陸江南的食客專程到圓苑品嘗江浙料理,也有人覺得,臺灣風(fēng)格的本幫菜更有一番滋味。
范思憶 臺北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