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選后熱搜“九二共識”
臺灣“九合一”選舉場合落下帷幕,民進黨、蔡英文當局竭力否認的“九二共識”、“兩岸工作小組”反而成了熱搜詞,與絕大多數(shù)民眾平常生活并不直接相關的“兩岸議題”在一場“韓流”掃過之后,在南臺灣掀起了漣漪。跟著韓國瑜的腳步,了解“九二共識”的來龍去脈,相信會使臺灣許多年輕人了解,“九二共識”深層次的“兩岸一中”精神才是兩岸和平的真正密碼,從無知到疑惑再到接受,政治人物利用自身的政治魅力,教育、引導民眾。
“九合一”選舉只是臺灣政治的常態(tài),藍綠政治版圖的起起伏伏,標明臺灣藍綠惡斗的時代并未結束,兩岸城市交流雖然開啟新的機會之窗,但是挑戰(zhàn)仍然嚴峻。
族群對立、藍綠對立格局難以撼動
這次臺灣“九合一”選舉,可以讓人觸摸到臺灣政治生態(tài)的變與不變。
藍綠基本盤出現(xiàn)輕微的變動,但沒有出現(xiàn)根本性的改變,由此決定了未來臺灣藍綠政黨之間的惡斗不會停息。
臺灣政治生態(tài)第二次出現(xiàn)執(zhí)政黨掌握行政、立法、司法權,在野黨在縣市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的局面。前后兩次藍綠政黨的角色位置翻轉,由此造成不平衡的政治生態(tài),這種政治生態(tài)是否朝有利于在野黨,一鼓作氣,挾高民意,進而實現(xiàn)在2020年重新上臺執(zhí)政的目標,要看未來一年多國民黨執(zhí)政縣市負責人是否能端出亮麗的政績,要看臺灣年輕與中間選民是否繼續(xù)厭惡民進黨,要看民進黨能否從失敗中真正有所反思。
沒有兩岸和平發(fā)展臺灣經濟難有起色
此次選舉之所以民進黨大敗、國民黨大勝,主要是“經濟牌”、“民生牌”發(fā)揮了作用。
老百姓要過好日子,是最樸素的生活要求,也是最大的政治。蔡英文上臺執(zhí)政三年,一直標榜過去兩年多臺灣經濟表現(xiàn)超越馬英九執(zhí)政的八年,一直以數(shù)據(jù)說政績,可是年輕人不買賬,好好的七天假期弄丟了,要靠拼命的加班才能有超過23000新臺幣的收入;老年人不滿辛苦了一輩子最后退休年金被砍了一半,而當局省出的錢要么去搞5000億新臺幣的“前瞻計劃”,要么被蔡英文當局去花大錢買美國的二手武器,或砸在資金不斷外流的“新南向”上;中間選民更不滿意的是,大權在握的民進黨用人不避親,為了打擊對手連恢復“東廠”手段都使出來,國民黨提出要滅“東廠”之所以直入民心,是因為民進黨當局的貪婪,背離了臺灣民眾的基本認知與社會價值,使所謂的“臺灣價值”崩塌。
經濟民生問題是一切政治的基礎。停滯了20多年的經濟問題是臺灣執(zhí)政黨上臺下臺的最根本動因之一。搞不好兩岸關系,搞不好臺灣島內經濟,無論誰在臺上,都會被選民拋棄,這是最淺顯不過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