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波“親臺”法案來勢洶洶美國會再次挑戰(zhàn)一中紅線
作者 劉匡宇
近日,美國眾議院通過新一波“親臺”法案。其中,對中美關系沖擊最大的是所謂的“臺灣旅行法案(HR 535)”,其意圖是為美臺各層級官員“互訪”取消限制并積極促成相關交流;同時口頭通過的“世衛(wèi)組織提案(HR3320)”,指示美國務卿幫助臺灣在世界衛(wèi)生組織取得“觀察員”身分。美國會再次推動觸及一中原則紅線的“親臺”法案,顯示美國國內(nèi)將臺灣“籌碼化”的力量正在加大力度影響美國政策,激化中美在臺海的地緣政治博弈。
美臺強化雙向交流勢頭強勁
推動此次“立法”的眾議院亞太委員會主席夏波(Steve Chabot)和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羅伊斯(Ed Royce)等人長期鼓吹美臺高層交流解禁。官方互動交流的層級與頻度是觀察美臺關系性質(zhì)與緊密度的重要指標。近年來,美臺之間有著持續(xù)的突破政治規(guī)訓、提升互動水平的沖動,并且這股能量正在持續(xù)走強。
美臺“斷交”之初,美國政府高級官員訪臺事務謹守國務院的“與臺灣接觸指引”層級限制。但隨著冷戰(zhàn)后美國“以臺制中”的需要,美官員訪臺“紅線”不斷突破。從小布什首次派遣貿(mào)易代代表希爾斯(Cara Hills)訪臺開始,在克林頓時期,每隔兩年派遣部長級官員訪臺成為“慣例”,但因陳水扁“一邊一國論”引發(fā)美臺關系緊張而一度中斷,直至2014年恢復。與此同時,美國也在不斷醞釀突破高級國防官員和現(xiàn)役將領不得訪臺的“慣例”。根據(jù)《2017國防授權法案》中有解除禁止現(xiàn)役將領訪臺禁令的條款,美國夏威夷州國民警衛(wèi)隊副司令哈拉(Kenneth Hara)去年8月訪臺,交流人道救援與軍人救災。但其訪臺前,美軍首次接受臺灣陸戰(zhàn)隊秘赴夏威夷訓練,臺灣舉行“人道救援”演習。綜合來看,哈拉此次訪臺并不單純。
值得注意的是,一年來,美國釋放出的“打臺灣牌”戰(zhàn)略沖動,背后是美臺各方多種力量里應外合的結果。在美國“軍工復合體”的政客、智庫和媒體鼓吹“升級美臺實質(zhì)關系”的背后,既有蔡當局的重點攻關,也有在美“獨派”的強力游說,其主力軍之一就是“臺灣人公共事務協(xié)會”(FAPA)和新近成立的“全球臺灣研究所(GTI)”。FAPA主席陳正意稱,正著手推動法案盡快在參議院通過。
總體來看,基于穩(wěn)定中美關系的考慮,美臺高層交流的“溫水煮青蛙”仍不敢太過“暴沖”,一方面訪臺官員多屬非實權部門,基于經(jīng)貿(mào)和民間交流的功能性、事務性理由訪臺,行事較為低調(diào);另一方面,始終未解禁臺灣領導人及安全、外事和防務等要害部門首長訪問華盛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