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學者還提出一個理由是,民進黨選舉氣勢如此之好,蔡英文的得票數(shù)才較上屆才增加了80萬張,因此不能叫大贏。民進黨四年時間增加了80萬選票,還不叫大贏,難道增加100萬、200萬選票才叫大贏嗎?這就涉及到選舉大贏、中贏、小贏的判斷標準問題。判斷臺灣政治發(fā)展與選舉結果,切莫以自己的主觀期待與標準判斷大選的大贏還是小贏。
顯然,這些學者的主張期待與標準太高,是以自己的標準看問題,超越了民主政治下對重大選舉輸贏的基本判斷,這是涉臺研究學者必須認真對待與思考的問題。其實,在相對多數(shù)決定選舉的情況下,贏幾萬、幾千、幾百或幾十票,就算贏,可視為小贏(在這次“立委”選舉中,就有多個選區(qū)出現(xiàn)只贏對手上一百多張票就當選的結果)。在兩大政黨實力本來差距不大甚至過去長期以來在臨藍大于綠的情況下,贏50萬票以上也可稱得上大贏,況且蔡英文贏了對手80萬票。特別是在民進黨過去四年甚至近八年來沒有任何重要改革與進步,況且在沒有承認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訓”的情況下,只有“為反對而反對”的破壞性在野策略,還能如此順利贏得選舉,當然更應視為大贏,狂贏,特贏。至于蔡英文的得票數(shù)與得票率,與民進黨自己的事前估計有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民進黨的選舉策略考慮,絕不能以事先預測作為民進黨選舉大贏與小贏的判斷標準。
事實上,對這次臺灣選舉輸贏及輸贏大小的判斷,涉臺學界與普同百姓總體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即“國民黨大敗大輸、民進黨大勝大贏”。只是令人不解的是,不少涉臺學者竟然認為民進黨沒有大贏,也不認為國民黨大輸,顯然無法讓筆者茍同,也無法讓更多普同民眾信服。這些學者做出這樣的判斷與認識,顯然是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具有強烈的主觀期待與意愿,缺乏科學的判斷依據(jù)與標準,不愿面對與承認臺灣社會政治發(fā)展的殘酷現(xiàn)實與態(tài)勢。這這種強烈的主觀思維與認識容易對研究臺灣問題尤其是對島內(nèi)社會政治發(fā)展的分析造成誤判或誤差。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臺灣社會歷史大變遷背景,要充分認識中國國民黨與民進黨“此消漲”的發(fā)展趨勢,要充分認識到藍綠政治結構已經(jīng)發(fā)生了質(zhì)的改變,要充分認識到民進黨長期執(zhí)政的可能性與國民黨東山再起的困難性。(作者 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網(wǎng)址:http://www.huaxia.com/thpl/djpl/2016/02/472790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