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當時軍隊規(guī)定甚嚴,不準成群結(jié)黨,不準成立讀書會,退伍后同鄉(xiāng)會都不能參加,后來才開放。軍隊里也不講老鄉(xiāng),因此流傳一則真實趣聞;“特務張”是“行政官”,現(xiàn)為“行政士”,掌管軍餉、伙食。有對山東父子都從軍,編到同一連隊,兒子是行政官兼排長,老爸當伙夫兵,有次老爸作飯沒作熟,遭到連上弟兄痛罵,做排長的兒子當面賞老爸兩個耳光訓斥,老爸當時氣得很,事后排長趁四下無人,跑到伙房向老爸下跪道歉,因為若不公事公辦會被別人說閑話;從此“特務張打他爹”消息不徑而走,意思是公事公辦。
他指出,山東人只有一個習慣就是吃饅頭不喜歡吃大米,所以山東人為主的部隊發(fā)面粉,廣東人為主的部隊發(fā)大米;少部分沒當軍官的山東人做了6年兵退伍后,帶著一個棉被、蚊帳離開營區(qū),沒地、沒房又沒什么錢,于是花個錢買蒸龍、面粉,騎腳踏車在外賣饅頭、賣面條過生活。
他說,抗日時期還有很多流亡學生追隨政府到處跑,在南京、上海都有成立山東濟南聯(lián)合中學,只要是山東出來的子弟都可以進這學校,這些流亡學生后來有人進四川、云南昆明;有人到廣州,最后有8千位流亡學生轉(zhuǎn)進臺灣,他是其中之一。
他表示,當時臺灣最高行政長官陳誠質(zhì)疑8千名山東流亡學生良莠不齊,還是當時的“國防部”次長、前山東省主席秦德純與“教育部長”杭立武協(xié)調(diào),把流亡學生牽到澎湖落腳,其中大部人投入軍警,又因當?shù)刭Y源匱乏、生活困苦,成立彰化員林實驗學校初中、高中部、師范部(現(xiàn)今崇實高工),讓青少年、女孩2千多人入臺就讀,許多后來當老師、投入各行各業(yè)當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