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為洲 圖源:臺灣《聯(lián)合報》
中國國民黨政策會執(zhí)行長、“立法院”黨團總召林為洲提議去掉黨名中的“中國”二字,身居要職的黨高層拋出如此動搖根本的議題,顯示國民黨一些人真的迷失了方向。改名不是小事,背后是危險的“去中國”思維,代表國民黨要背棄核心價值,跟民進黨走。真如此,國民黨不但是自廢武功,連存在的意義都成問題了。
改名提議生動詮釋了什么叫“親者痛仇者快”。國民黨內(nèi)反彈之聲大作,國民黨“立委”直言,“改名不能改運”,當務之急是改革內(nèi)在,關注民生。有國民黨“立委”質(zhì)問,當前國民黨正用美豬議題打民進黨,黨內(nèi)高層急匆匆拋出這一爭議性話題,是要幫民進黨轉(zhuǎn)移焦點?若去掉“中國”二字,將來民進黨搞“去中國化”、改課綱、搞“臺獨”,國民黨還有什么立場反對?
民進黨“立委”則難掩竊喜,稱這是國民黨的“明智之舉”“‘中國’兩個字早就應該去掉”“如果要一直被中國牽制,未來國民黨要付出更多代價”,云云。不久前,國民黨提出“臺美復交”議案時,民進黨曾評以“良心發(fā)現(xiàn),好事一椿”,一樣是嘴上夸贊而內(nèi)心鄙夷,看似表揚實則嘲諷,不知國民黨人士聽了作何感想?
從藍綠迥異的反應,足以看出這一改名提議的荒謬無稽。國民黨每逢選舉失利,黨內(nèi)總有人認為是輸在“不夠綠”,應向民進黨靠攏,最好改“中國國民黨”為“臺灣國民黨”。但這條思路不但是開錯藥方抓錯藥,而且是如假包換的毒藥,救不了命不說,還會讓國民黨自毀基業(yè),喪失根本,徹底失去跟民進黨爭長短的資格。
事實擺在眼前:馬英九以“九二共識”和支持兩岸和平發(fā)展路線連任8年,韓國瑜高喊“‘九二共識’是定海神針”“‘臺獨’比梅毒還可怕”高票當選高雄市長,“去中國”與選舉勝負有正向關聯(lián)嗎?事實上,能夠處理兩岸關系正是國民黨曾經(jīng)的最大優(yōu)勢所在,為臺海和平和兩岸交流提供助力是國民黨最大的價值所在,堅持“一個中國”和兩岸統(tǒng)一是國民黨的傳承根基和黨魂黨魄所在。割裂了這些,中國國民黨就失去了核心競爭力,成了無根浮萍和行尸走肉。
國民黨選舉失利的原因,不是守著“中國”,恰恰是因為憂讒畏譏、意志消沉,不能堅持該堅持的正確理念,無法在核心論述上跟民進黨抗衡。這些年來,人們每見民進黨不斷強化其“臺獨”論述、“臺灣價值”,何曾見到國民黨論述“一個中國”不容篡改、兩岸和平發(fā)展事關臺胞福祉、臺灣與大陸命運相連?國民黨內(nèi)斗內(nèi)行,外斗外行,在長期規(guī)劃、設置議題、操縱輿論、政策交鋒層面處處被動挨打,一再棄城失地。民進黨攻擊“九二共識”,國民黨消極避戰(zhàn);民進黨污蔑“一國兩制”,國民黨隨聲附和;民進黨扣去“紅帽子”,國民黨慌不迭地表示自己“不親中”,等同默認“親中”是罪過,“抗中”才是“愛臺”。
國民黨應該反思,當民進黨修改課綱、滲透高校、限制兩岸交流、修改島內(nèi)相關法規(guī)時,在民進黨煽動兩岸仇恨、挑起兩岸對立、污名化大陸惠臺政策時,自己是否起到了應有的制衡作用?島內(nèi)政治版圖本來藍大于綠,國民黨原本形勢大好,卻將一把好牌打得稀爛,是因為一開始的陣地不對,方向錯了?還是因為缺乏意志品質(zhì)、斗爭技巧和引領民意的能力?
無力捍衛(wèi)正確的理念,只會對民進黨拿香跟拜,才是國民黨真正的敗因。說到底,兩岸和平、兩岸一家的理念,符合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無論何時都不能為了選舉而妥協(xié)變更。如果主張“臺獨”就能贏,難道國民黨也要擁抱“臺獨”?那樣的話,要置臺海和平、同胞福祉和民族大義于何地?
國民黨主席已經(jīng)表態(tài),不會把改名列入改革議程,但如果國民黨對于這種陰魂不散的自毀傾向不能保持足夠警惕,缺乏清醒認識,所謂的改革恐怕也難有藥到病除的功效。(文/黑白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