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是一時的,但若造成傷害卻是永遠的。罷韓最后關(guān)鍵時刻,在蔡英文表態(tài)要大家出來投票后,已經(jīng)宣告“不再躲背后演戲了”,此時居于守勢的韓粉,焦慮不言可喻,但不管結(jié)果如何,唯有相互尊重,才能避免繼續(xù)對立。
隨著6月6日投票倒數(shù),罷韓團體透過掃街、游行甚至黨政媒體助攻,大肆催票;相較之下,韓國瑜個人近來謹言慎行,呼吁不要出來投票,也謝絕其他政治人物投票日當(dāng)天到高雄,就是要避免激起對立、擴大撕裂。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就像兩面刃,可以讓政治人物上臺、也可以讓政治人物下臺,但罷免絕對不能以個人好惡或政治傾向為理由,若非為政者貪贓枉法,操作罷免就只是為反對而反對。
韓國瑜上任后,被抨擊最兇的就是誠信,攻擊他違背政治承諾,選上高雄巿長就“落跑”選2020,但既然法律沒限制帶職參選,歷次任期未滿就轉(zhuǎn)換跑道的首長,蘇貞昌、謝長廷、賴清德、陳菊都做過,“落跑就是落跑,豈有分快慢?”
罷免韓國瑜,無非只因為他是綠營政敵,更直白地說,就是因為他選上民進黨視為囊中物、挑顆西瓜都能贏的高雄巿長,民進黨為奪回高雄,不惜操作仇恨、制造對立,即使拉下韓國瑜,被撕裂后的高雄,短期也將很難恢復(fù),最后受苦的還是高雄市民。
來源:中時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