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歷最新的一輪大敗之后,國民黨內(nèi)行禮如儀般又提出檢討和改革的要求,如同以往每次失敗之后所呈現(xiàn)的那樣。問題在于,如果改革如此容易的話,那么國民黨也不至于淪落至此,更何況,這種所謂檢討與改革的呼聲,依然只是聚焦在尋找“戰(zhàn)犯”以及要求中生代接班,歸根結底依然是探討人的問題。
可是,國民黨的危機又豈是換個人來做的問題?
就算吳斯懷辭職、吳敦義退位,中生代全面接班,國民黨從此之后就能實現(xiàn)中興?面對民進黨排山倒海的攻勢,替換上來的這些新人就有足夠的能力對抗?還是選擇繳械,將中國國民黨改名為“臺灣國民黨”,跟著民進黨一起罵中國大陸,然后支持“反滲透法”,打壓兩岸交流人士,進而證明自己才是“比民進黨更愛臺灣、更恨大陸的正港臺灣人”?
問題在于,就算國民黨比民進黨更激進地對抗大陸,是否意味著從此以后“二二八事件”的“原罪”就能就此洗清?或者“轉型正義”的大刀,從此之后就會離國民黨而遠去?如果國民黨不能比民進黨更激進,那么臺灣的選民為何要選擇國民黨,而不是繼續(xù)支持民進黨?
殘酷的現(xiàn)實就在于,就算不分區(qū)民代名單中沒有吳斯懷、沒有葉毓蘭,韓國瑜這場選戰(zhàn)也不會少輸幾萬票,就算吳敦義沒有師心自用,國民黨依然不一定能夠贏得這場選舉。只要民進黨繼續(xù)操弄“國族認同”紛爭,繼續(xù)炒作統(tǒng)“獨”對立,國民黨就只會繼續(xù)被動挨打,無論誰上臺都是一樣。
實際上,國民黨并非不了解臺灣的主流民意,同時也非常清楚民進黨洗腦式的選舉操作手法,但國民黨就是找不出應對之道,即便是不走尋常路的韓國瑜,在這場選戰(zhàn)中也同樣迷失了自我,早已跟2018年的韓國瑜判若兩人。
許多國民黨人或許不愿意承認,他們的內(nèi)心深處同樣住著一個民進黨,或者他們本身就是被民進黨不知不覺洗腦的一分子,否則,他們?yōu)楹螘襁M黨一起視吳斯懷為“不共戴天的罪人”,又為何面對香港“修例風波”,拿不出半句有說服力的論述?
正是因為他們提不出任何能與民進黨截然不同的論述,而又因為黨派立場不同選擇對立,所以才會呈現(xiàn)出這樣一個荒唐局面,那就是一個百年政黨只能依靠模糊戰(zhàn)略,只能訴求淺層次的經(jīng)濟利益,而在臺灣人關心的種種重大議題上,國民黨都是低調(diào)、膽怯以及不知所云。
一直以來,也有不少人提出國民黨應該確立自己的中心思想,這一思路并沒有錯,但提出建言的人也不知道他們心中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那些只想著眼前利益或者只會進行權力斗爭的政客就更加不會思考。
每一個國民黨人不妨想想,自己想要一個怎樣的國民黨,又想要一個怎樣的兩岸關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愿景時,再來與黨內(nèi)同志討論,才會產(chǎn)生有意義的辯論,否則,任何形式的檢討與改革,最終只會變成又一次的人事改組,而國民黨依然只能等著民進黨犯錯才有再起的機會。可惜,隨著柯文哲的崛起,留給國民黨的機會已經(jīng)不多了。
本文摘編自臺灣《旺報》,作者王欽為《旺報》特約主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