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當局將課審大會搞成“政治大戲”
不難看出,這場文白占比問題的爭議,其癥結在于意識形態(tài),而不是在文體自身,更清楚地說,這是一場統(tǒng)獨之爭,而不是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對立。臺灣聯合報評論指出,此次文白比例翻案重審,臺當局“教育部”操作痕跡明顯,將課審大會搞成一場政治大戲。
首先,“教育部長”潘文忠一開始在課審會致詞時,就稱由于民進黨當局修法后,本屆課審大會跟過往由“教育部”主場不同,改由課審大會做最后的決定權。這看似民主,但如此重大事項,“教育部”竟撒手不管,宣稱課審大會有實質審查權,等于是委外處理,臺灣還要“教育部”干嘛?
其次,這一屆課審會是民進黨再次執(zhí)政后,經過立法機構各黨派推薦的遴選委員會審查所選出,遴選委員會組成是依政黨比例。由于綠營占政黨多數,課審委員立場自可想見。但即使如此,上次課審大會仍維持原案,顯見課審委員心中仍有一把尺。據課審委員所說,上次沒舉手的官員,這次多數舉手,才是達到1/2委員同意的翻案關鍵,顯見“教育部”事前操作之用力。
再者,“教育部”本次為達成目的,竟然破天荒找來律師,為其程序背書。但依議事規(guī)則,若逢重大事項改變,應有2/3以上委員同意,而非1/2,然而在“教育部”布局下,任何做法都可找到符合他們所需者發(fā)言。如此環(huán)環(huán)勾結相扣,“教育部”自然攻無不克。
最后,文白比率重新討論,又要等各委員提出各種提案,所有程序重來一遍,整個社會跟著再沸騰一遍,消耗社會成本甚巨,這豈是負起教育重任的“教育部”所當為?
對于此次文白比率翻案重審,有臺灣網友評論,“民進黨的民主就是,一直表決到民進黨滿意為止!”“全世界都在拼經濟和人才,只有臺灣還在搞清算斗爭”,“吃相惡心的蔡桶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