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民意代表也齊批臺當局的軟弱無能,國民黨民代江啟臣認為,臺塑事件對于臺商觀感、環(huán)境影響非同小可,如果臺當局對他們漠不關心,如何帶領這些企業(yè)南向。民進黨民代王定宇、蔡適應也質疑是否越南政府“坑了”臺塑?如果當局無法有效保護臺商,那更不用談“新南向政策”了。
臺灣《中國時報》近日則發(fā)表文章指出,為避免類似爭議事件波及在東南亞投資臺商的整體印象,臺當局應積極介入,以公布本案全貌。如果臺塑確實違反越南法律,應在臺灣島內給予懲處或譴責;但如果臺塑并無違法犯紀事實,亦應協(xié)助臺塑洗刷冤屈。文章稱,“新南向政策”勢必帶動一些臺商前往東南亞與南亞投資,若臺當局沒有積極作為,肯定會有第二個、第三個“臺塑案”。
“新南向政策”風險大 臺當局會始亂終棄?
很長時間以來,臺灣經濟對大陸市場的依賴程度很高,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臺灣新當局上任后,在政治上不承認“九二共識”,在經濟上則采取“遠中”策略,“新南向政策”在爭議聲中上路。
島內許多主張“新南向”的人一直以來的說法是,大陸因為法律不落實,投資風險很高,因此積極鼓吹南下發(fā)展。日前有臺媒發(fā)文反駁這種論調,認為在東南亞和南亞投資的風險比中國大陸更高,因為除新加坡等少數(shù)國家外,很多國家都存在政治不清明、官員貪腐、法律不落實等問題,這從臺塑與“中鋼”的投資案中已非常明確地顯現(xiàn)。
在臺當局“新南向”的規(guī)劃中,越南無疑是投資的重點,但不少臺商仍對前年爆發(fā)的“5·13排華暴動”心有余悸。當時越南示威者只要看到有中文標示的工廠就進行搗毀和搶奪,上千家臺商幾乎無一幸免,有的廠房甚至遭縱火。除了越南外,東南亞數(shù)個國家還有“排華”傳統(tǒng)。對此,臺灣知名時事評論員趙少康近日撰文指出,部分國家之前嫉妒華僑的成功及財富,現(xiàn)在又懼怕中國大陸的崛起,臺商夾在中間,處境十分尷尬艱難,蔡“政府”喊出“西向轉南向”,就要負責到底,最怕始亂終棄,到頭來要臺商“隨人顧性命”。
臺灣新當局出于政治目的推動“新南向政策”,無視相關國家的投資風險,一旦出事又常常忍氣吞聲,難怪有學者痛批,“新南向”的口號喊得雖響,最后恐落個“撞南墻”的下場。
導報記者 薛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