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在臺灣建一個‘新香港’?”近日這一觀點出現(xiàn)在香港某媒體上。這位名為“田中小百合”的作者認為,香港勇武力量大不如前,已經搞不起來“獨立”,不如換個思維,轉到其他地方去建一個“新香港”。
為什么選臺灣?這位作者倒也蠻現(xiàn)實的,“其他國家,哪怕是美國或英國,都不可能分一塊地給你。”“臺灣人口2000多萬,再增加幾百萬人的話,仍是可以容納得到。”他甚至已經為自己選好了落腳地:臺灣人口稀少的東部、面向太平洋的地區(qū)。
這番話聽起來像不像在胡扯?但作者的“論據(jù)”是,臺灣之所以愿意“割地”,主要是去年香港人的運動促成了蔡英文的連任,這是重要的談判籌碼。利用修例風波,原本執(zhí)政品質不佳的蔡英文把自己打扮成保護臺灣民眾的模樣,對“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極盡“污名化”,煽起島內民粹主義情緒,引發(fā)兩岸民意高度對立。只不過,蔡英文支持黑衣人、把香港當作選舉提款機是一回事,讓幾個反對派人士入臺是一回事,同意幾百萬港人定居臺灣是另一回事。用腳趾頭都可以判斷,民進黨當局一定會用冠冕堂皇的方式說“不”。
即便臺灣歡迎,在文章底下評論區(qū)中,港人一水兒的反對聲音。
有的從情感上反對,離開香港的人,還叫香港人嗎?有人從現(xiàn)實上反對,臺灣從來就不是香港人移民的首選,連次選和次次選都不是。還有人從飯碗角度考慮,臺灣就業(yè)市場早已飽和,這么多人去了干嘛?還有人在糾正作者對臺灣當局不切實際幻想。官員清廉?有人說,陳水扁當年是因為貪腐判刑入獄,美國力挺?有人說,那也是口惠而實不至。
或許連作者本人都知道,這一建議只不過是在過過嘴癮而已。但他至少也認清了形勢,“港獨”搞不起來,勇武派力量大不如前。據(jù)香港警務處處長鄧炳強表示,自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15日,有8001人因修例風波被捕,1365人被起訴,566人被控暴動罪。首名承認暴動罪的21歲救生員被判囚4年。此外,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在其個人社交媒體發(fā)文稱,本月18日再次致信行政長官,懇請在本屆立法會任期內完成“23條立法”。截至4月26日早上,支持立法的“23同盟”已收集到逾200萬個支持的聯(lián)署簽名。
雖然黑衣人的政治目的不可能達到,但是黑衣人的破壞力卻非常之大。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修例風波加上新冠疫情,香港失業(yè)率已經創(chuàng)10年新高,達到5.2%,失業(yè)人口增至20.25萬人。一批陪伴一代代香港人的食肆被迫關門歇業(yè),即便是標志性的海洋公園,也因為去年下半年游客稀少,淪為要么政府撥款54億港幣“輸血”,要么下個月面臨資金枯竭可能關門之虞。特區(qū)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已經多次表示,香港經濟復蘇路上最大的障礙,就是暴力重臨,不僅將讓國際投資者卻步,也讓大家不敢外出消費,讓商場店鋪提早關門,令本地經濟復蘇遙遙無期。
如今,隨著疫情逐漸趨緩,以及若干個政治節(jié)點逐步到來,原本稍顯平靜的香港街頭又開始亂起來,黑衣人破壞行為有卷土重來之勢,反對議員在立法會與之配合。香港社會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街頭,面臨未來的選擇。
香港是每一個港人的家園。蒙面黑衣人叫囂的“攬炒(粵語玉石俱焚)”,或者是網上寫的“if we burn ,you burn with us (大家一起滅亡)”之類的話,是以犧牲所有港人的未來與福祉為代價的。不同港人的政治訴求或政治立場可以不同,但理智的人都不希望香港這艘船觸礁甚至顛覆,這對船上所有人都沒有好處。
還有一點,千萬別自認為臺灣當局會對港人高看一眼。要知道,就連臺灣的民意代表都在吃香港的“豆腐”。去年,在香港鬧得最兇的時候,就有島內民意代表問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臺灣有沒有機會取代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所以,香港一些人應該冷靜思考自己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