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接進尾聲時,美國大智庫“戰(zhàn)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放出一份統(tǒng)計數(shù)字,各大臺媒皆有報導,看媒體下的標題,亢奮級數(shù)由高至低為“超日趕韓,臺灣均富比亞洲第一”,“臺灣比中國大陸好那么多”,“強國好有錢?美智庫意外曝真相臺灣中產階級收入狠甩日韓”,“臺灣中產階級表現(xiàn)亞洲最強”等等。
原來,那不滿經(jīng)濟表現(xiàn)的7成臺灣民眾,根本是無病呻吟嗎?
談中產階級,還沒見過如CSIS這樣用平均日消費來衡量的,以此標準來看,竟可得出“臺灣社會9成以上由中產階級與富裕階級組成”的結論,也還竟有人將興奮之情躍然于臉書上,厲害了我臺灣。
CSIS將中產階級定義為,日均消費10美元以上50美元以內兩個等級,于是臺灣中產階級便有65.5%,富裕人口則為33.8%(日均消費50美元以上)。其實,也不必跟別人比吧,你只要自問,一天平均只(能)花300元臺幣,算中產階級嗎?即可領悟到這份資料與結論的荒謬性。
在臺灣,300元是什么概念?就是一般人一天吃吃喝喝的餐費,還不含煙酒。換言之,要過著禁欲般的清教徒生活,只吃喝滿足溫飽過日子,就算中產階級。至于水電費,請打井水點蠟燭,至于居住費,請睡公園。如果這300元是不含“衣住行”,那這份報告是給鬼看的,做鬼什么都免費。如果有人說每天吃喝只要150元又不是農漁民,那是在暴力減肥嗎?還是過著半獸獵生活?
果然年輕網(wǎng)民坐不住了,對這份報告追根究底找出盲點,其中之一,是在報告中關于“平均日消費”下的加注: 每日為了各種支出,人民所需付出金額愈多的國家,排名愈前。換言之,相比于收入高過臺灣的日韓等經(jīng)濟體,臺灣中產階級賺得少、花得多。對嘛,這種結論才有點體感溫度。
正常定義中產階級的指標,是指收入,雖然僅看消費也不是不行,但無論采用哪一種,不考慮物價就是耍流氓。買一臺價值兩萬元臺幣的iPhone手機,對薪資中位數(shù)為約9.5萬臺幣(月)的日本人,以及約3.9萬的臺灣人而言,付出感是一樣嗎?換言之,嚴謹定義中產階級,收入、支出與物價都得一并考慮。比別人賺得少、花得多,無論怎么定義,都不會獲得心靈上的安慰。
如果這就是美國的“臺灣牌”,那也太Low。
從CSIS這次的新聞操作可看出,美國智庫嚴重錯估臺灣民情,更低估了年輕世代的被剝削感。錯估的是,仍以為臺灣社會中的“反中”情緒大于一切,只要搞一些意識形態(tài)的操弄,人們就會罔顧事實。誠然,將“反中”視為絕對標準者大有人在,但絕不是總體社會傾向。
長年薪資不漲物價漲,是一般人都察覺得到的客觀事實,不是粗糙地詮釋數(shù)字與粉飾太平可以抹除的。尤其在網(wǎng)路時代,人們交流頻繁,資訊互聯(lián),過于偏離事實的說法反而會被劃重點式地抨擊。
臺灣薪資中位數(shù)是47萬/年,平均薪資為60萬/年,小于平均數(shù)的上班族人口比例為66.28%。薪資所得成長率最低者,剛好就是年薪47萬這個族群,1.98%。以年齡來看,25歲以下的工資年薪為31.9萬,30歲以下為44.8萬,均為未達中位數(shù)水準的勞工。
薪資中位數(shù)是所謂“名目薪資”,(nominal wage),也就是不考慮物價波動的薪資。受薪者真正感受到的是將物價考慮在內的“實質薪資”(real wage),實質薪資基本上少于名目薪資,因此47萬可不代表受薪者的購買力。CSIS以購買力作為衡量中產階級的標準,根本上就規(guī)避了收入偏低的實況。
這就是為什么年輕人看到“超日趕韓,臺灣均富比亞洲第一”這種標題時,不由自主覺得惡心,并追根究底的緣故。算盤一撥,賺得少、花得多,才是真相。
CSIS助選蔡英文,從經(jīng)濟面向上著手,代表這個智庫抓到了重點,但是,欲蓋彌彰的手法如此漫不經(jīng)心,也令人啞然失笑。900萬勞工中有500萬低于平均薪資,蔡英文上臺后又因政策失當而讓物價有感上升,日消費300元-1500元不是有錢,而是不得不花。
拍馬屁拍到馬腿,就是這么一回事。
拿臺灣與大陸比以求心安,更是低俗,人口規(guī)模完全不能比較的兩者,不可能公平去比人均GDP。倘若大陸人均GDP是臺灣水準,那大陸市場就是美國市場的兩倍以上,世界唯一超強了。中國大陸應該與印度比,臺灣應該與香港、澳門、新加坡、韓國、大馬比,讓150人都富起來容易,還是讓1萬人都富起來容易,需要按計算機思考嗎?
從庶民角度談經(jīng)濟,最直觀的確實是消費。20年前,臺灣人還不必對物品價格錙銖必較,現(xiàn)在,幾乎任何民生必需品,民眾都是非打折不買。2018年的“衛(wèi)生紙之亂”就非常生動地描繪了這個景象。
今年是歷次選舉年美國挺“臺獨”最露骨的一次,AIT利用“臺灣關系法”40周年活動從各種角度強調美國對臺的重要性與親善,但也幾乎都像CSIS這波操作一般,很容易就能察覺其漫不經(jīng)心,以及皮笑肉不笑。
然而,也有美國智庫不間斷地對美官方發(fā)出的“混雜訊息”提出質疑,如美國務院在官網(wǎng)“撤旗”,美國會又頻頻推出友臺法案。再如,始終沒有美高官訪臺,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卻又破例接見李大維。這些不一致的信號,凸顯了目前美國看似打“臺灣牌”,華盛頓卻無首尾一致的整體戰(zhàn)略可言。
或許,這說明了美國打“臺灣牌”為何如此粗糙不智,美方對臺海問題的處理方式,顯然還是多頭馬車,各行其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