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臺灣《經濟日報》直言,民進黨當局為了抵銷大陸游客銳減造成的沖擊,一廂情愿地吸引東南亞觀光客,顯得“饑不擇食”,不僅找來一堆沒有消費能力的觀光客,觀光產業(yè)變“慘業(yè)”,還給臺灣社會帶來了治安問題,可謂是自食惡果。島內民眾則形容,“新南向”已日漸變成了“新難向”。
“臺獨”禍臺,讓臺灣深陷“窮與亂”。上周,臺灣經濟研究院公布去年底制造業(yè)景氣信號燈,依舊為代表低迷的黃藍燈。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專家則認為,臺灣制造業(yè)呈現(xiàn)緊縮現(xiàn)象,市場的不確定性仍未有明顯改善,預計2019年臺灣經濟依舊低迷,這令許多島內民眾感到前途茫茫然。
為此,臺灣《中時電子報》刊文指出,最近大陸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前20年臺灣的資本幫助大陸;后20年,大陸的市場幫助臺灣。未來20年,兩岸如果對立,對臺灣一點好處也沒有。臺灣《大華電子報》則發(fā)文指出,事實已證明凡心中有“臺獨”念頭的政客,一旦掌權,向來不顧人民生活,只顧自己權力。
“臺獨”禍民,不得人心。去年,沸沸揚揚的“拔管案”被視為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又一行徑。“卡管”一年,在洶洶民意的反對聲下,民進黨當局終于宣布,勉予同意管中閔擔任臺大校長。 上周,臺大舉行校務會議,宣布管中閔將于8日正式接任校長。消息傳出,島內網(wǎng)友紛紛叫好,認為這不僅僅是管中閔個人的勝利,更是民意的勝利,“拔管案”中的“幕后黑手”民進黨終被打敗。
回眸2018年,島內多項民調顯示,臺灣社會支持統(tǒng)一的民眾明顯在增加。前不久的“九合一”選舉結果,也折射出“臺獨”不得民心。時至今日,是誰以民意為擋箭牌,對兩岸問題能拖則拖、以拖待變,是誰在拖垮臺灣,兩岸民眾早就一目了然。(來源:新福建 記者 吳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