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德文和去臺老兵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堅持
在幫助去臺老兵落葉歸根的途中,劉德文也找到了自己的根。2017年,他送一位老兵的骨灰到江蘇沛縣。老兵家屬發(fā)了一則訃告,訃告的親友欄中寫有劉德文的名字。鄰村的村民看到后,邀請劉德文到自家劉氏宗祠,并拿出家譜給他看。劉德文發(fā)現(xiàn),從他的德字輩、父親的邦字輩上溯,都能對得上。“我趕緊帶了一本當?shù)氐募易V回臺灣,我父親開心極了,終于找到根了!”劉德文說,他的家族遷臺至今,到他這一輩已經(jīng)是第六代了,但因為族譜缺失,這才弄清了自己家族的源頭。如今,他已四次回鄉(xiāng)祭祖。
“我要送老兵‘回家’。”秉持這樣的信念,劉德文辭去銀行工作,20年來把大多數(shù)時間都用在尋找老兵并帶他們“回家”這件事上。劉德文的父母是農(nóng)民,至今仍會從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部分,資助劉德文繼續(xù)做下去。2016年,劉德文在一處亂葬崗中不慎跌落,摔斷了兩根肋骨。休養(yǎng)了一段時間后,他又背起了兩位老兵的骨灰壇去重慶,而這一次兒子要求陪爸爸一起去。兒子跟劉德文一樣,將沉沉的骨灰壇抱在胸前,一路護送老兵“回家”。兒子說:“爸爸,你老了就由我來做。”
今年,劉德文將陸續(xù)送30位去臺老兵魂歸故里。“這件事我如果不做,可能就會給一個家族留下永遠的遺憾和傷痛。這也是我竭盡所能堅持下去的原因。”劉德文說,自己每送一位老兵回家,在大陸就多一個親人。逢年過節(jié),或者臺灣有地震的新聞播出,他的手機微信就會響個不停,都是來自大陸“親人”的問候。
“其實,他不只是我們家的親人,更是我們的恩人。”這次來黃岐鎮(zhèn),黃欣林特意去定制了一面錦旗給劉德文,上書“中華血脈相連,兩岸骨肉情牽”。“大陸親友的寄托和希望、爸媽背后的鼓勵、太太的支持、兒女的認同是我的動力,兩岸這種血濃于水的親情是永遠割舍不斷的。”劉德文說。(福建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