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池頭村打造的新型觀光農村社區(qū)
臺灣“經濟日報”9月30日刊文介紹河南周口的文化遺址龍池頭村,這里曾是一個貧困村,而今,拜鄉(xiāng)村旅游之賜,龍池頭村被打造為旅游觀光農村社區(qū)。
相傳古時候,一條黃龍盤踞在潁水之陽的大澤中,行云布雨,惠澤于民,謂之龍池;是蒼龍頭枕之處的風水寶地,故取名龍池頭,共孕育出了“一龍二灣三景四莊”十個自然村。
地處周口市西華縣紅花集鎮(zhèn)的龍池頭村,曾是一個貧困村。而今,拜鄉(xiāng)村旅游之賜,龍池頭村按照“生態(tài)、旅游、宜居”的設計理念,建設了高標準的新型社區(qū),村貌明顯改觀,打造為旅游觀光農村社區(qū)。村子目前保留有亮馬臺文化遺址、金祠堂文化遺址、宋橋口文化遺址等歷史文化遺址。
魚鷹又稱鸕鶿,很多地方也稱之為“捉魚鳥”,體態(tài)形似鴨子,多見于江西的淡水湖泊、河流一帶。而在周口沙穎河,也有著這樣的一個魚鷹部落。
西華縣址坊鎮(zhèn),淮河支流沙河與潁河從這里穿過;這兩條河不只澆灌了萬畝良田,也成就了這里獨有的“魚鷹部落”。當地老人說,這里魚鷹捕魚的歷史不算長,是幾十年前從漯河郾城的師傅那里學來的;現(xiàn)在“魚鷹部落”大都以老年人居多,每到農閑時候,帶上五、六只魚鷹“組團”向預定水域出發(fā)。
到了水域,將魚鷹趕下水后,先是撒網設置一道道“封鎖線”,邊高聲呦喝,邊用劃船的長竹竿拍打水面,打水驚魚。待水下一有騷動,不等主人發(fā)令,魚鷹們便一頭札進水里,僅一會功夫,魚鷹們便鉆出了水面,嘴里銜著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兒。捕魚時,主人會在魚鷹脖子上拴上一根短繩,以防它們“私吞”。如今,隨著養(yǎng)殖技術發(fā)達,魚鷹捕魚維生一族少見了,更多的是一種農閑時的休閑娛樂活動。
周口的建業(yè)綠色基地,也是鄉(xiāng)村旅游好去處?;匾劳袣v史濃厚的老運河,打造河兩岸商業(yè)古鎮(zhèn),復原老運河明清時期作為漕運要道的商埠繁榮景象,以周口“運河文化”為內涵,還原充滿歷史文化與地域特征的運河古街。【來源: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