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臺灣陸委會與“教育部”原預定開放大陸應屆畢業(yè)、舊生、新生等來臺就學的政策,卻一日之間發(fā)生發(fā)夾彎喊卡,讓許多島內的大學及大陸學生錯愕不已。許多陸生在臉書與微信等社交媒體進行網絡暴動,影響深遠。由于陸生的入境與否政策反復已久,許多對岸的學生把整件事情的搖擺,比喻為陸生之間的創(chuàng)傷癥候群。也有好幾個無法返臺的大陸學生,開始在網上呼吁陸生辦理退學,離開這個政策不友善的地方,轉往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繼續(xù)念書。
從這件事來看,由于臺當局政府部門,如陸委會與“教育部”等雙方協調不一,認知有差距的結果,一開始是年初不準陸配子女返臺就學迄今,接著又限制在臺求學的近萬名陸生,不能回臺繼續(xù)就學。而這兩大族群被擋于境外的政策,因為其間充滿對于新冠肺炎防疫入境的雙重標準,又充滿對特定族群政治歧視的意味,早已引起大陸家長及陸生極大的反感與反彈。這些政策也使得20年來,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兩岸大學生交流管道,機制與誠信,幾乎破壞殆盡。
這樣的政策反復,甚至動輒以疫情為由,阻止陸生返臺,另一方面卻對不少疫情高風險國家的學生,旅客與移工,大開綠燈的做法,很難令民眾信服。也傷透了許多急于返臺完成學業(yè)陸生的心。讓大陸民眾原本對臺灣的好感度大幅下降,甚至覺得臺灣原來是一個充滿政治算計,不重視專業(yè)與人權的地方。
無論陸配子女或者是陸生,都是我們的學生,也應該享有法律上的保障。根據島內“基本教育法”規(guī)定,學生的學習權與受教權等,臺當局都必須予以保障。基本法中更明定學生為教育的主體,教育應本中立原則。大陸學生在臺求學,是經過合法的手續(xù)申請來臺,其身份是臺灣各大學注冊學生,擁有合法學籍。他們在臺繳交本地生兩倍以上的學費,雖受以往“三限六不”等政策的影響,但其學生權益依然不變,理應受政府保障。
尤其,根據筆者多年來的研究與觀察,在所有來臺求學的境外學生中,大陸學生是人數最多,學習態(tài)度與學業(yè)程度最好的一群。近10年來大陸學生在臺灣的表現,讓許多民眾刮目相看之余,許多臺灣學生也因為跟大陸互動,而能比較真實與客觀的認識大陸當前的發(fā)展。兩岸年輕世代更透過接觸,建立友誼關系。
此外,根據研究顯示,招收大陸學生來臺就學,不僅為臺灣的諸多大學帶來經濟與生源上的效益,也象征高教上的和解,彌補兩岸政治上的緊張關系。至于這些陸生畢業(yè)后返回大陸就業(yè),不但是大陸最好的知臺人士,也紛紛在大陸有不錯的發(fā)展,可謂臺灣高教與民主生活的活廣告。臺灣當局實在不應自亂陣腳,把一盤原本好棋,以疫情為由,把臺灣高教辛苦所建立出來的品牌,在陸生眼中完全失去誠信,也傷害許多無辜陸生的權益。
如今,眼看著大陸學生將臺灣視為創(chuàng)傷癥候群的聯想,在網上發(fā)起臺灣退學行動,這樣的影響,恐怕不是島內民眾所樂見,如何彌補與因應,執(zhí)政者責無旁貸。
(作者為臺灣政治大學教授 周祝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