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三毛夢屋外景。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攝
故居向北200余米處有一條山間小道,拾級而上就到了“三毛的家”。這是一幢紅磚小屋,臺灣作家三毛曾在“萬水千山走遍”后在此租住三年,并為其取名“夢屋”。三毛去世后,夢屋一度荒廢,直到2011年,臺北退休教師徐秀容將其承租下來、修葺復(fù)原,并在三毛家人及生前好友的幫助下,將夢屋改造成三毛故居和咖啡館。

圖為三毛夢屋內(nèi)展示的三毛自畫像。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攝
走進(jìn)夢屋,三毛的手稿、箴言、自畫像伴隨著《橄欖樹》《夢田》等歌曲,述說著她的清泉故事。徐秀容告訴記者,三毛生前非常喜歡這里,每當(dāng)住在夢屋里,她嚴(yán)重的憂郁和失眠問題都不見了,就像她自己說的,“在這里,沒有悲慟,只有和平”。
“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表示,要將自己未盡的愛、真誠的愛,在清泉流傳下去。”如今租在這里的徐秀容表示,要用三毛的這份愛來傳承這里的泰雅人文化,像她一樣,做泰雅部落孩子的陪伴者,夢屋的全部收入也都會捐給他們,因?yàn)檫@里沒有包袱,只有愛和無私。

圖為臺北退休教師徐秀容在三毛夢屋向記者展示丁松青作品《遇見三毛》。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攝
徐秀容為每一位訪客都準(zhǔn)備了一張印有三毛“清泉時光”的明信片,許多人選擇把明信片留下,壓在咖啡桌的玻璃板底下,等待下一位游人的發(fā)現(xiàn)。正如一位大陸游客引用三毛作品中的一句話寫道,“你說的是清泉故事,不知你自己,便是一道清泉。”(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