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月15日電 臺灣《旺報》15日刊登臺灣作家于綻的文章稱,期待能有更多的臺灣年輕人,都能來大陸,看看這個跟你想象的不一樣的地方,一個只要站到時代風口上,就有飛黃騰達機會的地方。
文章摘編如下:
我站在頤和園的冰湖上,冷,但我心是熱的,我來大陸工作一年了。
我在臺灣曾有過幾年的工作機會,臺灣的環(huán)境很舒適,同儕互相幫助,長官(領導)也好,薪資跟同齡比算不錯,但我卻看不到我的未來,我決定不要為了眼前這些,而耽溺、而停留。
曾經(jīng),我是這樣想的:我年輕,即便當下的薪水不滿意,也沒有太多的介意,積極努力就是了,因為按理來說,工作上的點滴積累,會讓我步步往上,至少應該要能看到買房、養(yǎng)活家庭,以及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與游刃有余生活的曙光。
但事實是,隨著工作年數(shù)增加,我不敢想象在未來50、60歲、理應要在事業(yè)巔峰的我,會像我的父輩一樣,爬到一定的社會位階,因為就我的工作經(jīng)驗,薪資天花板,似乎現(xiàn)在就看到了盡頭,那種感覺叫“絕望”。
在大陸,起初的薪水,或許跟臺灣差不多,還要冒著失敗的風險,自費機票飛到大陸面試、負擔異地生活費、適應各種不一樣,但我愿意一試,因為這兒對年輕人來說,內(nèi)心想沖一發(fā)的沖動是有出口的:看看那人滿為患的商場購物人潮、一個又一個為了夢想努力加班的年輕人、一間又一間為了蒸蒸日上的業(yè)績而通宵的辦公室,這是一個“集體向上”的地方。
走路的速度、吃飯的速度,就連空氣都飄著“只要用對方法、用對力氣,你也可以是下一個馬云的氣息”,目標感在同儕心中,雖然焦慮多了一點、辛苦多了非常多,那又如何?沒有沖過一發(fā),怎么叫轟轟烈烈的年輕過?怎么有辦法靠自己建立老年后的悠閑與自由?
臺灣人在大陸已經(jīng)沒有所謂的優(yōu)勢,時間跟實力都不站在臺灣人這邊了,海歸派、頂尖大學生人才,常常讓西進的臺灣人在找工作上碰壁,我也不例外。
因為許多大陸大學生早在畢業(yè)前,就已經(jīng)有多個頂尖企業(yè)的實習經(jīng)驗,只等畢業(yè)后卡位、轉(zhuǎn)正職罷了。
而為了擁有好的實習機會,跨省飛來飛去面試工作,對大陸學生來說,也簡直是常態(tài);取得機會的實習期間,用一天上班十幾小時的正職心態(tài)在從事,假日也不放過拓展業(yè)績的機會,臺灣剛畢業(yè)的安逸大學生,要如何跟得上?讓人覺得異常憂心。
“接地氣”是臺灣人在求職前與在職場上活下來,最重要的一件事,接的程度是方方面面的,小到用詞用語,大到做人做事,單單“臺灣人”3個字拿出來面試或說嘴,在職場中早已無法代表臺灣人過去獨具的任一種優(yōu)異工作特質(zhì),若能勇敢的邁出臺灣安逸的工作環(huán)境,剩下的只需要敞開心胸,丟掉凡事先批評的眼光,抱持海綿吸水一般的學習欲望,期待能有更多的年輕人,都能來看看這個跟你想象得不一樣的地方,一個只要站到時代風口上,就有飛黃騰達機會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