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2月14日訊 據(jù)廈門廣電網(wǎng)報道,改革開放以來,兩岸出版界的交流合作日益緊密,書籍作為思想文化的載體,在潤物細無聲中,拉近了兩岸民眾的心靈距離。近年來,得益于大陸簡體字書籍的熱銷,臺北市重慶南路書街促進會理事長、臺灣天龍圖書公司負責人沈榮裕,將書店化"繁"為"簡",在困境中成功轉(zhuǎn)型。今天我們就來聽一聽沈榮裕和他書店的故事。
作為臺北人記憶中的"書店街",重慶南路曾是臺灣當之無愧的"文化地標"。年過六旬的沈榮裕1978年來到重慶南路,當時正是書街的鼎盛時期。這里不僅有"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由大陸遷臺的老牌書局,還有文星書局、三民書局等臺灣出版界的后起之秀,逾百家書店、出版社、文具店匯聚于此。然而時過境遷,隨著連鎖書店的興起、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重慶南路書街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臺灣天龍圖書公司負責人 沈榮裕:你看重慶南路,從一百多家書店,現(xiàn)在剩下個位數(shù),九家而已,我天龍圖書就有兩家,我今天如果沒有賣簡體字的書,說不定早就沒了,可是你看我還可以屹立不倒40年。
眼看著周圍一家家書店陸續(xù)關(guān)門倒閉,困境中的沈榮裕開始思考轉(zhuǎn)型,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銷售大陸簡體字書籍,走差異化路線!2003年,天龍圖書成為重慶南路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專營大陸簡體字書籍的書店。沈榮裕說,把對的書賣給對的人,書店就能成功。迄今為止,他已從大陸引進了約1000萬本簡體字書籍。沈榮裕說,臺灣讀者愛看的大陸書籍,首推歷史、文化、藝術(shù)、中醫(yī)藥等類別,線裝書也賣得不錯。
臺灣天龍圖書公司負責人 沈榮裕:這15年來,賣大陸的書,從一天賣一兩百本,到現(xiàn)在一天賣一千多本,大陸這么多年來,它整個的出版,尤其它的質(zhì)跟量,簡直是一日千里,臺灣很多出版人都自我感覺良好,其實沒有去比較,因為一樣的質(zhì)量,大陸書是臺灣書一半的價錢,而且大陸很努力地一直在推,世界最美的書,中國最美的書,不斷地在競爭,從印刷到裝訂,不斷在求進步。
沈榮裕說,臺灣市場小,近幾年經(jīng)濟不景氣,很多出版社都倒閉了,中醫(yī)類、計算機類、理工類、建筑類等小眾化、專業(yè)領域的書,臺灣幾乎不出版了,而大陸圖書則很好地彌補了這塊空缺。
臺灣民眾:簡體字書籍的印刷,已經(jīng)不輸給臺灣了。
臺灣民眾:古代文化、現(xiàn)代文學,現(xiàn)代文化的傳播,簡體字比繁體字的貢獻要來得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