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湖兒女》戛納歸來 定檔9月21日
將十幾種不同白酒倒進一個大盆中,眾人舉杯齊呼“五湖四海、肝膽相照”。昨天,賈樟柯、趙濤、廖凡、徐崢、張一白等主創(chuàng)集體登臺再現(xiàn)了電影《江湖兒女》這一經(jīng)典橋段,同時宣布定檔9月21日。盡管《江湖兒女》在本屆戛納電影節(jié)上并未得獎,卻收獲了眾多好評。談起此次戛納之行,賈樟柯將之形容為給孩子過滿月,“這個孩子出生了,抱出來給大家看了,贏得了滿堂彩,對于創(chuàng)造者來說,我們就要跟它告別了。”守望著這個即將走向市場的“孩子”,賈樟柯顯得很有信心,他稱《江湖兒女》一定會是自己觀眾最廣闊的作品。而談及與其合作了18年的趙濤,賈樟柯則以在戛納聽到的一個比喻來稱贊她:“感覺趙濤像一朵花,她醞釀的時間是18年,現(xiàn)在到了要開放的時候。”
戛納有遺憾
就像給孩子操辦滿月酒
《江湖兒女》在本屆戛納展映后收獲眾多好評,在現(xiàn)場回答觀眾提問時賈樟柯一度哽咽。賈樟柯昨天解釋了自己當時格外感動的理由,“戛納的氛圍特別像給孩子過滿月,我讀書的時候就特別喜歡法國羅貝爾·布萊松導(dǎo)演寫的一段話,他說,每個作品完成之后,它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我們作為導(dǎo)演主創(chuàng),只能祝福它,它有多強的生命力,它能走多遠,它能夠贏得多少觀眾,它是否能夠在電影史上留下一席之地,都不是我們主創(chuàng)能考慮的,而是這個獨立的生命體去完成的。所以,我們在戛納就像給孩子操辦滿月酒,這個孩子出生了,抱出來給大家看了,贏得了滿堂彩,對于創(chuàng)造者來說,我們就要跟它告別了,每一次戛納都是一次告別,我們跟這個作品告別,讓它今后在市場走得更遠。我們又要回來收拾心情,該寫劇本寫劇本,該拍片拍片。”
賈樟柯也直言,從戛納鎩羽而歸確實稍微有一些遺憾,“這次我覺得趙濤和廖凡表現(xiàn)非常突出,而且確實是全球好評如潮,我非常希望他們能夠得到肯定。但是對我們整個團隊來說,遺憾歸遺憾,也比較風輕云淡,因為每部影片都會進到戛納威尼斯影展競賽,自然有得有失。我跟他們開玩笑說,我們笑傲江湖這么多年,這次失敗那就下一次,榮譽肯定在將來會有。”
票房有信心
會是觀眾最廣闊的作品
“我從1998年拍第一部影片開始,背后一直是中國社會這些年的變化,但是到最近幾年,我特別想把焦點放在人身上。這次講述的是一對情侶從2001年到2018年,這17年里面他們自己的江湖,他們的情感風暴。”賈樟柯介紹,《江湖兒女》致敬的是時代洪流中那些有情義的人,是一部長篇小說式的電影。“從《山河故人》開始,我發(fā)現(xiàn)我有一個很大的心態(tài)上的改變。”賈樟柯稱自己現(xiàn)在40多歲,正是經(jīng)驗、體力結(jié)合得最好的時候,他渴望拍一些能夠挑戰(zhàn)自我、挑戰(zhàn)制作的影片,“有點像作家進入到長篇寫作的階段,它既需要你有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能夠把控,能夠掌握眾多的人物線索,同時又有一個充沛的體力可以很好地完成這種把握。我希望我在最近這十幾年能夠把這些長篇小說寫好。相對開闊地面對時代、面對人性,一直是我渴望做的事情。”
昨天,《江湖兒女》宣布定檔9月21日,由華誼牽手萬達、上影、珠影等公司組成的發(fā)行團隊以及全國各地400余家院線的經(jīng)理們集體亮相,如同誓師大會一般表示要為該片的發(fā)行上映保駕護航。說到“票房”話題時,賈樟柯顯得既淡定又非常有信心,“我特別感受到來自電影發(fā)行界強烈的支持,大家真的特別團結(jié)一致,希望能夠把這部電影發(fā)好,我也非常有信心,我覺得它一定會是我觀眾最廣闊的作品。”
作品有初心
一起工作像回到了課堂
從2000年《站臺》算起,賈樟柯與趙濤合作了18年,《江湖兒女》中的趙濤大有不同。“隨著成長,她的內(nèi)心世界變得越發(fā)豐富細膩,她賦予角色塑造的能力變得愈加強大。”賈樟柯以在戛納聽到的對趙濤的一個比喻來稱贊她的這次演出。“感覺趙濤像一朵花,她醞釀的時間是18年,現(xiàn)在到了要開放的時候。”談到首次合作的廖凡時,賈樟柯稱劇本完成后直接就確定了邀請廖凡出演,“我剛上小學(xué)的時候趕上發(fā)洪水,被困住,一個人過來什么都沒說,用胳膊夾起我,把我夾過洪水,往對面一扔就走了。我回頭一看是我們小孩子非常崇拜的我們那片的大哥,那時候也就十八九歲的樣子,我覺得我要找一個這樣的人,就想到了廖凡。”
此外,徐崢、馮小剛、張一白、刁亦男四大導(dǎo)演也以演員身份出演了《江湖兒女》。昨天,徐崢和張一白更親自到場助陣,賈樟柯“劇透”趙濤和廖凡分手后偶遇了科幻作家徐崢。賈樟柯稱自己在寫劇本時就已想好讓誰演,這是他的工作習慣。而與這幾位導(dǎo)演的合作,則讓他找到電影人的初心,“我們在一起工作有點像回到大學(xué)課堂,大家圍攏在膠片攝影機旁邊看攝影助理換膠片,看攝影師換鏡頭,好像確實回到了以前,找到了我們自己拍電影的初心。”(記者 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