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長城》在北美上映,分數(shù)相當?shù)汀?/p>
《舊金山紀事報》在《長城》上映首日,直接發(fā)表了題為《各種差評手撕馬特·達蒙的新大片:一個無趣的白人拯救者》的文章。
演技和劇情被詬病,甚至連馬特·達蒙的英語口音都被吐槽,《衛(wèi)報》和《今日美國》等媒體屢次提及他在電影中帶著英倫、愛爾蘭和蘇格蘭及自己特色的古怪口音,認為有一種出戲感。
其實,彭博新聞社網(wǎng)站早在去年12月21日就發(fā)表題為《為什么中國和好萊塢無法交融》的專欄文章,稱“《長城》是有史以來好萊塢與中國最昂貴的合拍片——以及一出巨大的文化敗筆”。
只是沒想到,這次招黑招得這么厲害。
《長城》是張藝謀導演的首部完全在中國拍攝的中美合拍大片。目前,制作成本高達1.5億美元(約合9.37億人民幣)的《長城》,在全球已收獲2.24億美元(約合14.53億人民幣)票房,其中,國內(nèi)票房占超過1.7億美元(約合11.03億人民幣)。
鑒于電影在國內(nèi)的票房不如預期,所以此次在北美的票房無疑是重中之重。但影評慘不忍睹,社交媒體上的吐槽隨處可見,未來票房收入前景黯淡。
在那篇《為什么中國和好萊塢無法交融》中有幾句話還是有幾分道理的:如果說好萊塢希望與中國電影人合作的話,那就應該放棄不倫不類的合拍片。更好的做法,是在中國建立一家國際制片公司來培養(yǎng)年輕的中國電影人和編劇,并幫助他們創(chuàng)作出可以吸引中國觀眾的影片。這才是中國以及好萊塢制作賣座影片的有效的訣竅。
老外的花樣吐槽
比國人狠多了
《芝加哥先驅(qū)導報》:一部怪獸電影,一部白人拯救者的電影,一部沉悶到令人發(fā)指的電影。
《電訊報》:《長城》有一件事做的絕對沒錯就是那堵墻,因為看這部電影就像不停地把你的頭往上面撞。
《華爾街日報》:電腦隨機生成的怪物,讓這部電影重復又讓人覺得麻木,既無法觸動也不能嚇到或是感動到我們。
《紐約時報》:《長城》里混雜了蹩腳的臺詞和浪漫元素,演員喋喋不休地宣揚帶有煽動性的價值觀。
《娛樂周刊》:看上去影片可能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電子游戲。
《Empire》:用了太多而CGI特效制作出來的怪獸,老套的劇情、故事僵化的劇本以及演員僵硬的演出讓人很失望,這就是個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