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為了能就近守護,退伍老兵宋火生來到湘鄂贛革命根據(jù)地舊址旁住下。
“好好的家不住,非要跑到這里守著,這不是找罪受嗎?”看著眼前破舊的老房子,宋火生的妻子剛開始很不理解。后來,在宋火生的堅持下,夫妻兩人在遺址旁的屋子一住就是好多年。
宋火生靠打零工維持家里生計,日子過得清苦。有人勸他外出賺錢,他不為所動。2007年,宋火生的妻子患重病,不幸去世。
“和你一起守了二十多年,以后不能陪你了。”妻子走后,宋火生一人繼續(xù)堅守。
近些年,江西軍地大力推進紅色資源管理保護和開發(fā)利用工作,聯(lián)合開展紅色資源專項調查,對全省紅色旅游布局及紅色教育陣地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一大批具有較大政治影響和歷史價值的紅色資源得到保護。
2006年,萬載縣湘鄂贛革命根據(jù)地舊址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后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名錄》,舊址的人氣越來越旺,宋火生變得更忙碌了。他說:“舊址已成為像家一樣重要的地方,我一輩子都要守護好這些紅色文物。”
2020年,江西軍地組織文物保護專家來到羅灣老屋對紅色標語進行評審定級。文物保護專家對標語的保存情況給予高度評價。26條紅色標語中,有15條被評定為一類紅色標語、8條被評定為二類紅色標語。邱炎林得知后,忍不住淚流滿面。
“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
“邱舉賢、邱炎林父子的忠誠守護,為紅色標語的研究保留了重要資料。”任芳坦言,自己是被邱家父子的事跡打動,才下決心來這里做講解員的,以后要做羅灣老屋的第三代守護人。
“守護,在我看來,它的時間軸無限長。是否會守護‘八一’一輩子?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愿意將這里的紅色血脈傳承下去。”和任芳一樣,林彥平也是一名講解員,她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工作已有11年。
11年的光陰,林彥平記不清為多少參觀者講解了八一南昌起義的故事。時光飛逝,她也從一個初出校門的大學生成長為一名紅色文化的堅定傳承人。
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年輕的講解員們熱情地表達著她們對紅色文化的熱愛。
講解員甘婧說,她大學一畢業(yè)就來到這里工作,一干就是16年,“這份工作極具使命感,在弘揚紅色文化、傳播紅色精神的同時,也不斷凈化著自己的心靈,我喜歡這份工作,這里有我的青春。”
剛入職不到兩年的講解員周書欣坦言,自己來這里是受母親的影響。她的母親在八一起義紀念館研究歷史。“母親的研究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黨史軍史。”入職后,她逐漸理解了母親對守護紅色歷史的執(zhí)著。
“熱愛是一種力量,需要持續(xù)傳遞?,F(xiàn)在,我的孩子在八一起義紀念館擔任小小志愿者講解員,還在讀小學的他能感受到這份工作的神圣。我和孩子會一起將這種力量傳遞下去。”青年講解員劉暢說。
“江西省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人民軍隊的誕生地,現(xiàn)有2400余處革命遺跡舊址。新征程上,我們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豐富的紅色資源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永葆初心,勇?lián)姑?,奮勇前行。”江西省軍區(qū)政治工作局主任鄒鐵平告訴記者,今年,他們深入挖掘當?shù)丶t色資源,采取視頻采集的方式,將紅土地上的重要紅色歷史、革命烈士事跡等,拍攝成11部紅色黨史微課,上線播出后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19歲的易晉凡是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的學生,也是該校“紅帽子宣講團”的成員。易晉凡經(jīng)常向她的同學講起家鄉(xiāng)于都以及曾祖父的故事。
易晉凡的曾祖父是一名老紅軍,參加過土地革命,走過萬里長征,作戰(zhàn)時被敵機炸聾右耳,回到家鄉(xiāng)后,堅持向鄰里鄉(xiāng)親宣傳黨的政策綱領。
“曾祖父生前常常講起長征故事,奶奶把曾祖父的故事講給我聽,我又把這些故事講給同學們聽。”易晉凡說。
6月17日,贛南師范大學2019級碩士研究生薛芳,在江西高校學子中“火”了。在《全國大學生黨史知識競答大會》總決賽中,她同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的百名學子同臺競技,最終取得了全國六強的優(yōu)異成績。
“我出生在江西,是聽著紅色故事長大的,紅色的種子早已植根于心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不僅要了解紅色歷史、講好紅色故事,更要傳承好紅色基因。”薛芳說,參加黨史知識比賽,最大的收獲就是進一步堅定了信仰,奮斗新時代的使命感更強了。
“畢業(yè)后,我想當一名思政課教師,將我所知道的紅色故事、紅色文化融入課堂,發(fā)揮好思政課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作用,培養(yǎng)更多的紅色傳人。”薛芳說。
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在紅色盡染的贛鄱大地,眾多的紅色資源守護者正在接力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引導激勵更多人在新時代長征路上不懈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