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隊伍在山頂休息片刻,便準備下山離開,這時已近下午兩點。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難”。但比起道路艱險,連長馬兆成更擔憂另一個問題,“這里,山連山、物似物,很容易迷路。”他說。
山野覆蓋著白雪,白茫茫一片,放眼望去根本無法看清下山的路在哪里。要想準確地找到返回路線,必須對周邊地形地貌完全了然于胸。
騎兵連上士田存良就有這樣的本領(lǐng),他被戰(zhàn)友們稱為“禁區(qū)活地圖”。田存良不是騎兵連最老的兵,但在許多哨所官兵心中,他堪稱連隊最強“輔助”。
在騎兵連服役的12年里,田存良有一半時間都處于“游擊”幫帶狀態(tài)——哪個哨所人最少就去哪里,哪個哨所任務最重就在哪里,哪個哨所兵最“新”就到哪里。
入伍當兵12年,除了休假,田存良幾乎沒有離開過大山。數(shù)百平方公里的禁區(qū)內(nèi),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都格外熟悉。
這次下山又是他在前方帶路,而與田存良同行的則是新兵寧齊凱,他操作著北斗手持終端緊緊跟隨著老班長的腳步。
19歲的寧齊凱從未到過紅石山,由于在學校接觸過測繪專業(yè),連隊的北斗手持終端他使用得很熟練。連隊對寧齊凱寄予厚望,讓他使用終端來校正前進路線,同時也可以采集區(qū)域內(nèi)更詳細的地形數(shù)據(jù)。
田存良通過記憶找到地標,指認方向。而寧齊凱則打開北斗手持終端查詢坐標,與地圖進行比對后,結(jié)合田存良給出的方向,形成一條最便捷的路線,隨后利用終端的信息發(fā)送功能將路線發(fā)送給后面的大部隊。就這樣,巡邏隊伍迅速有序從山上撤了下來。
夕陽西下,巡邏隊伍來到山腳下。寧齊凱在落日余輝中遠遠望見一片紅柳林。他很好奇,因為在高原上“栽活一棵樹比養(yǎng)活一個孩子還難”。他問老班長,是誰在這荒山野嶺種下了這片樹林。
紅柳林也叫烈士林,這里本無紅柳,甚至還是夏季山體滑坡的多發(fā)地。多年前,該旅警衛(wèi)營副教導員曹新節(jié),將紅柳從山下移植到這里,紅柳逐漸成林從此緩解了這里的險情。曹新節(jié)卻因為長年繁重工作,犧牲在崗位上。
冬日的紅柳林積雪皚皚,枝葉凋零。聽完老班長講的故事,寧齊凱覺得樹林里蘊含著無限生機,“到了春天,這里一定會綠意盎然吧。”
簡單休整后,騎兵連又出發(fā)了。“我們是雪域的鋼刀,寒光出鞘所向披靡……”新兵們將稚嫩留在身后的高山險谷中,他們的歌聲和老兵的歌聲徹底融在一起,不分彼此。
(岳小琳 唐昊 張帆)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