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出生在軍人家庭,史慶輝從小接受父母的半軍事化管理。小學到初中的寒暑假,父母每天都會陪著他和姐姐圍著操場跑3公里。跑步的公里數是父親嚴格計算過的,既在他們的身體承受范圍之內,又不會耽誤他們做功課。有時,史慶輝和姐姐偷懶,邊跑邊走,父母也會堅持跑下來,為他們做榜樣。
后來,史慶輝考上了第四軍醫(yī)大學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山西大同某野戰(zhàn)軍某炮兵旅衛(wèi)生隊,成為一名基層軍醫(yī)。
當時的營區(qū),離大同市三四十公里,位置偏僻,條件艱苦。冬天氣溫零下30多攝氏度,蔬菜和肉類供應很少。由于訓練強度大,戰(zhàn)士們容易餓,一鍋粉條燉白菜常常剛上桌就被搶光了。春、夏、冬,每年拉練三次。拉練的時候,每天負重徒步50公里,其中包括最后5公里的急行軍。作為軍醫(yī),史慶輝隨行保障,必須完成,不能掉隊。疲憊的時候,史慶輝的心中會涌上一陣委屈:父母都在本校工作,為什么不能為自己爭取更好的分配呢?
到基層部隊的前幾年,史慶輝常常盼著回家探親。以前在家不吃肥肉的他,每次回家都專揀大肥肉吃。母親看著心酸,卻很少表露,只是默默地為史慶輝多做幾頓紅燒肉解饞。
史慶輝在基層部隊的6年里,母親只去部隊探望過他一次。那次,母親去北京出差,回程時專門轉道大同。當時,史慶輝正在軍里集訓,母親便在旅里住了一晚。第二天,史慶輝訓練回來,中午請了兩個小時假,與母親到外面的餐館吃了一頓飯。那天,母親好像很激動,點了很多菜,看著史慶輝吃,自己卻一筷子沒動。飯后,史慶輝沒來得及把母親送到火車站,便匆匆返回部隊。
史慶輝記得,母親在吃飯時說了一句話:“現在部隊條件比以前好得多,你們這代軍人已經很幸福了,要好好珍惜。”母親離開后,史慶輝才品味出母親的良苦用心。她心疼兒子吃苦,卻也害怕兒子受不了苦,打退堂鼓。為了讓史慶輝成為一個有錚錚鐵骨的軍人,只能狠下心讓他摔打歷練。
2008年,史慶輝去汶川抗震救災。任務結束后,史慶輝才從妻子口中得知,他出發(fā)后的第二天,父親就生病住院了。為了不影響史慶輝工作,母親和家人選擇隱瞞病情,默默打理一切。此后多年,父母從未提過這件事,史慶輝自己也假裝不知道。他心里明白,父母是怕他下次出任務的時候,心里有顧慮、有負擔,不想給他拖后腿……
三
工作結束后,史慶輝一遍又一遍地看母親傳來的視頻,內心的思念如海浪般洶涌而來。
良久,他整理好自己的情緒,也為母親錄了一段視頻。
“沒能和您見上一面,只是留下一個很短的口信。我知道,您的身體并沒有痊愈。這次提前出院就是想在家里面好好過個年??墒?,祖國有召喚,我就應該義無反顧,沖鋒在前。我知道,您會理解我。我一直沒跟您打電話和視頻,就是擔心情緒會造成您的心理壓力和負擔……我一定會出色地完成好這次任務,同時保護好自己。您放心吧!同時,您也要注意,您的心臟不好,一定要在家里安安心心養(yǎng)好身體,等待我的凱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