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2015年9月23日,曾慶存向媒體記者介紹“地球數值模擬裝置”原型系統(tǒng)的意義。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黃牛風格,賽馬精神”
初識曾慶存的人,可能覺得他不茍言笑,深入了解了,就發(fā)現他才情橫溢、總能冒出些“金句”。
他做學問,也寫詩。“不追求華麗,平淡有意境。”有人評價,人如其詩。
他時常用一句話勉勵和要求自己:為人民服務,為真理獻身,憑黃牛風格,具賽馬精神。“平常像老黃牛一樣踏實科研、好好積累,當國家和人民用你的時候,就像賽馬一樣向前沖。”
曾慶存把自己當成一塊磚,國家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研究就做到哪里。1979年,他不顧身體傷病,躬在僅有幾平方米、擺上兩張床就站不下兩個人的蝸居里,不分晝夜寫作,完成了《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第一卷。
這部長達80萬字的大氣動力學和數值天氣預報理論專著,將數學、力學和氣象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國際同行評價:是“氣象學理論化極重要的篇章”和“構筑氣象力學必不可少的學術基礎”。
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多年前,曾慶存就有一句“名言”:餓著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鮮。同事評價他,腦袋是尖的,屁股是方的。專心研究時餓著肚子都不怕,任誰也干擾不了他。
學術認真、工作拼命,是學生們對他的一致印象。論文經過曾慶存的手,總會密密麻麻布滿他親筆修改的意見,甚至還有加頁;出差時,一回酒店,曾慶存就躲進房間寫稿子,同行的學生等他吃飯,餓到了晚上九、十點。
2017年春節(jié),別人歡度假期,年過八旬的曾慶存窩在家里埋頭推導大氣污染優(yōu)化控制理論。從大年初一到初七,撰寫了數十頁手稿,為中央要求環(huán)保執(zhí)法禁止“一刀切”提供了理論基礎。
做學問勇登高峰,生活上卻滿不在乎。同事趙思雄笑稱曾慶存總是“鞋兒破,帽兒破”。“夏天在中關村,如果見到一個戴破草帽的老頭,十有八九就是他。”趙思雄說。
回顧自己的科研成績,曾慶存一如既往謙遜:“我曾立志攀登科學的‘珠峰’,但我并沒有到山頂,大概在海拔8600米的地方建了個營地,供后來者繼續(xù)攀登。”
“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一代往前走,科學哪有到頂的時候呢?”曾慶存說。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 新華社記者 溫競華、董瑞豐)

曾慶存在國際工業(yè)與應用數學大會上作報告(2015年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供圖)

曾慶存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辦公室里工作(2012年11月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