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就是力量
■王一婷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耿鵬宇
一首歌,為人們所廣泛熟知,在中華大地傳唱已78年。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鏗鏘的音符,激越的歌聲,一次又一次響徹在武警平山中隊,回蕩在西柏坡的蒼松翠柏間,成為人們心潮逐浪、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
2021年7月,記者跟隨中隊官兵一起來到這首歌唱響的地方。
太行山下,滹沱河畔,游船在水中蕩起陣陣漣漪,坐落在崗南水庫北岸的北莊村,沐浴在夏日溽熱的風中。走在村中的“幸福路”上,道路兩旁的紅色展牌向人們講述著這里的歷史。
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時,位于大山深處的平山縣北莊村曾是抗日模范村。“‘有人出人,有糧出糧,有錢出錢,有物出物。’由平山子弟組成的‘平山團’,被聶榮臻司令員贊譽為‘太行山上鐵的子弟兵’。”中隊指導員劉仲忠介紹道。
伴隨“鐵的子弟兵”轉戰(zhàn)大江南北的,正是那首“鐵的歌謠”。
1943年,八路軍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文藝工作者牧虹和盧肅在北莊村,創(chuàng)作了歌劇和同名歌曲《團結就是力量》。這首振奮人心的歌曲,誕生于殘酷的戰(zhàn)爭中,凝結了北莊村人民的血淚和榮光。
站在一塊文字難以辨認的石碑前,記者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在這旁邊,一塊重新刻寫的白玉碑上,“木虎峪慘案”幾個猩紅的大字觸目驚心,“五十三·1941”一組數字顯得分外沉重——
1941年,侵華日軍的“大掃蕩”使平山縣數百個村落化為焦土;木虎峪村53名手無寸鐵的村民倒在日軍的刺刀前,失去了鮮活的生命。
碑文寫道:“我村全體群眾永懷不忘。愿團結一心,踏著先烈血跡,向著‘和平民主、團結統(tǒng)一’的新中國前進。”
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渡過難關;只有團結起來,才能走向勝利。
冒著日寇的槍林彈雨,八路軍翻山越嶺來到這里,廣泛地進行政治動員,傳播團結抗日思想,帶領北莊村人民從思想、物資等方面做好反“掃蕩”準備。
于是,根據地的青壯年們自發(fā)加入八路軍,在黨的領導下保家衛(wèi)國,打出平山子弟兵的赫赫威名。
今天的北莊村,一條條柏油路平整干凈,一座座農家院錯落有致。村委會的白墻上,《團結就是力量》的歌詞格外醒目。
走在北莊村資料館,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其中很多人自發(fā)地跟在中隊官兵隊列后,仿佛他們也是其中一員。
“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隊列中有人在小聲哼唱,漸漸地,歌聲由弱轉強、由哼唱演變?yōu)楹铣?/p>
剛勁有力的歌聲把人們思緒帶向歷史深處——“向著太陽,向著自由,向著新中國發(fā)出萬丈光芒!”如鋼與鐵的碰撞、血與火的交融,激發(fā)出人們心頭涌動的紅色力量。
歷史的樂章在山間回蕩,那是一個村莊、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百年奮斗征程上壯闊的交響。
(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