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漳水河,巍巍太行山。5月上旬,記者來到山西省長治市武鄉(xiāng)縣,踏訪太行山區(qū)、尋訪先輩足跡。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中國全民抗戰(zhàn)大幕拉開。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太行,開辟了太行、太岳革命根據(jù)地,浴血奮戰(zhàn)。
記者行走在綿延起伏的山梁上、縱橫交錯的溝壑邊,耳邊仿佛響起抗日戰(zhàn)爭的槍炮聲,眼前躍動著八路軍將士英勇殺敵的身影。記者不禁感慨:在這崇山峻嶺之中,沒有成體系的裝備物資保障,人民軍隊是如何堅持八年抗戰(zhàn)的?這支軍隊是如何壯大的?最終又是如何取得勝利的?
走進武鄉(xiāng)縣八路軍太行紀念館,一幅幅黑白照片、一件件實物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那段塵封的歷史:當年這個人口只有12萬的山區(qū)小縣,就有1萬多人參加八路軍,5000人多擔任抗日干部,9萬多人參加抗日團體,為部隊籌集糧食240萬石,制作軍鞋50萬雙。“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該館研究部主任郝雪廷說,當時是全民總動員,真正做到了“有錢的出錢,有槍的出槍,有糧的出糧,有力的出力”。太行山上到處演繹著“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zhàn)場,男女老少齊參戰(zhàn)”的故事。
1943年春,太行山區(qū)糧食青黃不接。有一次,抗日積極分子開會時,大家餓得只能躺在炕上說話,以節(jié)省體力。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太行人民仍然把僅有的一點糧食拿出來做軍糧、僅有的一尺布拿出來做軍裝。
從武鄉(xiāng)縣到磚壁村的40公里道路旁,隨處可見紀念碑、烈士墓。隨行的八路軍總部舊址講解員栗宇琴說,每一座紀念碑的背后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八路軍將士與太行兒女英勇奮戰(zhàn)的故事,幾天幾夜說不完。
而太行奶娘,是八路軍征戰(zhàn)史上一段難以忘卻的記憶。當年,太行山上有數(shù)以千計的農(nóng)家婦女用乳汁甚至生命哺育八路軍后代。1942年1月,羅瑞卿大將的女兒羅峪田出生不久,日軍便開始“二月掃蕩”。一天深夜,羅瑞卿夫人淚流滿面地把嬰兒送到麻田鎮(zhèn)王巧魚家。奶娘王巧魚說:“放心吧,有俺在,孩兒就在!”
國民黨軍隊在河南抗戰(zhàn)失敗時,有人這樣總結(jié)原因:軍政、軍民、官兵等五個方面“不和”。而八路軍在太行山卻是處處有“人和”。為什么百姓的一雙雙眼睛都為八路軍看、一只只耳朵都為八路軍聽、一雙雙大手都為八路軍忙?因為,八路軍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兵民是勝利之本。”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如此,實現(xiàn)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依然如此。人民,是我軍須臾不可離開的靠山,是永遠的靠山。因此,全軍官兵始終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始終把人民利益高高舉過頭頂。
當年,朱德總司令在武鄉(xiāng)縣王家峪村種下的“紅星楊”,如今已經(jīng)長成了參天大樹。輕風拂過,招展的樹枝仿佛在訴說:“人民群眾最樸實,人民群眾最偉大。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能忘了人民這個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