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國發(fā)展反導武器主要有三大動向。”郭衍瑩認為,“一是積極試驗分布式彈道導彈防御系統(tǒng),促使反導全球一體化盡快實現。所謂分布式彈道導彈防御系統(tǒng),就是利用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域、不同平臺的反導作戰(zhàn)資源對來襲彈道導彈進行分段、分層攔截。二是完成和完善在俄中的大門口部署戰(zhàn)術反導武器。例如在歐洲,反導計劃EPAA預計2018年完成部署。在亞洲,美日早在2013年就策劃構建一個全稱為‘五層地、?;惑w化綜合反導系統(tǒng)’。所謂五層,就是利用‘標準-3’、‘薩德’、‘PAC-3’,在空間五個層次依次攔截中國和朝鮮的導彈。三是加強機載、彈載(星載)高功率激光武器技術研發(fā)。”
而俄羅斯則于2015年8月成立空天軍,統(tǒng)一領導指揮全軍的反導。這被認為是俄軍革命性的重大改革。在此基礎上,俄羅斯加快了研發(fā)和試驗新一代防空反導武器的進程,已服役的“S-400”系統(tǒng)被稱為當今最先進的防空反導武器。它有兩項世界第一:射高5米最低,射程400千米最遠。當然這兩項都是有一定前提條件或局限性的。
對此,郭衍瑩指出:“不足之處是俄第三代‘S-300’和剛開始服役的第四代‘S-400’,都沒有和美歐第三、四代空襲武器交過鋒,缺乏實戰(zhàn)考驗。至于‘S-500’,則尚在試驗階段。‘S-500’也叫‘普羅米修斯’。普羅米修斯和宙斯是冤家對頭,這表明俄羅斯決心在防空反導領域要與美國一決高低。”
與此同時,俄羅斯還在加快研發(fā)和試驗中段反導武器系列,主要就是“A-135”和“A-235”系統(tǒng)。
我國反導技術崛起將發(fā)揮積極作用
根據媒體公開報道,從2010年以來我國已進行過四次反導和反衛(wèi)星試驗,都取得成功。2010年1月11日,我國首次陸基中段反導試驗成功時,一些媒體宣稱,我國是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掌握中段反導的國家。近來媒體又公開報道,我國航天科工二院的科技人員,研制成功“新型空天防御導彈”,可在數萬米高空迎擊以10倍子彈速度來襲的導彈。有些細心讀者將這一數據與美國的GMD的指標做比較,認為兩者基本屬于同一水平。很多人關心我國的反導是否已達到與美國同一水平?中國是否已取代俄羅斯成為第二個反導強國呢?
郭衍瑩表示:“對此我和不少專家持保留態(tài)度,中國比起美俄這樣的反導強國還有不少差距。舉兩個例子,一是2010年1月11日我國首次陸基中段反導試驗成功時,俄羅斯的中段反導‘A-135’已服役和值班10余年。國內某些媒體的評論顯然有些誤解。二是2014年我國第三次反導試驗成功時,同年俄新一代‘A-235’以機動方式攔截了一顆衛(wèi)星,顯示其超越美國的水平。因此,與世界最先進水平相比,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中國反導力量的強大,肯定會對當今世界反導的戰(zhàn)略平衡以及世界和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郭衍瑩最后說。
本報記者 張 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