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烏克蘭局勢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然而,就在國際社會紛紛呼吁通過對話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之時,美國卻持續(xù)攪渾輿論,嫁禍于人,誤導世界。盤點烏克蘭問題的來龍去脈不難發(fā)現(xiàn):肆意興風作浪的“慣犯”美國,正是烏克蘭危機的始作俑者。
烏克蘭今日的戰(zhàn)火,“導火線”是由美國埋下的。長期以來,為了打壓和圍堵俄羅斯,壓縮這個大國的戰(zhàn)略空間,美國祭出兩大“陰招”:一是持續(xù)推進北約東擴,二是在俄周邊大搞“顏色革命”。
作為歐洲安全的重要支柱,“安全不可分割原則”指出,不應以犧牲一國安全為代價來確保另一國的安全。這一原則被寫入了1975年《赫爾辛基最后議定書》序言、1990年《新歐洲巴黎憲章》、1997年俄與北約簽署的基礎關系文件、1999年歐安組織伊斯坦布爾通過的《歐洲安全憲章》以及2011年俄美《關于進一步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zhàn)略武器措施的條約》序言等文件。然而,上世紀90年代蘇聯(lián)解體后,美國違背承諾,打著所謂“鞏固民主”“延伸穩(wěn)定、推進共同價值觀”等幌子推進北約東擴。美國前駐蘇聯(lián)大使喬治·凱南曾指出,擴大北約將會是整個后冷戰(zhàn)時代美國外交政策中最致命的錯誤,但美國政府對此置若罔聞,不斷向東推進北約軍事部署,挑戰(zhàn)俄羅斯戰(zhàn)略安全底線。有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一些國家應該想一想,在美方違背同俄羅斯的協(xié)議五次將北約東擴至俄家門口并部署大量先進進攻性戰(zhàn)略武器時,他們有沒有想過把一個大國逼到絕地的后果?
新世紀以來,美國在俄羅斯周邊大搞“顏色革命”,扶植親美政權和勢力,將烏克蘭作為美國實現(xiàn)其地緣政治目標的“橋頭堡”,試圖借助烏克蘭這枚棋子加大對俄羅斯的孤立和打壓。拜登政府上臺后對俄態(tài)度強硬,一再鼓動烏克蘭與俄羅斯對抗,表態(tài)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加強對烏政府的軍事援助。在此背景下,烏政府多次表示,要以武力“收回”克里米亞并結束俄羅斯對烏東部的“侵略”。與此同時,北約加強了在黑海地區(qū)的軍事活動,并試圖在烏克蘭進行軍事部署,新明斯克協(xié)議也遲遲未能有效執(zhí)行。美國著名國際問題專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曾發(fā)表文章指出,美國的重大決策失誤導致與俄方關系惡化,美政府應該為此承擔相當大的責任。
挑動烏克蘭危機,是美國的精心算計,除了圍堵俄羅斯,還可以借此掌控歐洲事務主導權,順手賣武器發(fā)大財,可謂機關算盡。歐洲議會議員赫維·朱文認為,美國扮演挑起沖突的角色,企圖利用俄烏沖突控制歐洲,并且阻撓歐洲在安全事務上獨立自主。此外,拜登政府推動烏克蘭局勢升溫還有著自己的“小算盤”。美國今年將迎來中期選舉,拜登政府內政鮮有建樹,國內疫情兇猛,通貨膨脹嚴重。炒熱烏克蘭問題,可體現(xiàn)拜登對俄強硬一面,展現(xiàn)美國對地區(qū)局勢的所謂“掌控力”,提振低迷的支持率。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烏克蘭問題發(fā)展到今天,原因錯綜復雜,但當務之急是盡快使局勢降溫。解鈴還須系鈴人。作為危機的始作俑者,美國應當切實反躬自省,承擔起應盡責任,為緩和局勢、解決問題拿出實際行動,而不是處心積慮地嫁禍于人。(鈞 聲)
(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