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真愛藏區(qū)的孩子”
“有這樣一位教育工作者,為了藏區(qū)孩子能有好的出路,從來不怕勞累默默付出……王亮老師,一路走好!”這是阿壩州“9+3”駐瀘州市職業(yè)技術學校教師文莉萍發(fā)在微信朋友圈上的一段文字。得知王亮去世的消息,她立刻從都江堰的家中趕向位于成都市區(qū)的靈堂,帶著藏區(qū)群眾的敬意和惋惜獻上了一條哈達。
“應該讓他多歇歇……”文莉萍不停抹著眼淚。1月24日,她因一名學生的學籍問題打電話向王亮咨詢,才得知王亮正在住院,“他說話已經很吃力了,還是很耐心地告訴我解決的辦法”。
不論何時何地,王亮心中總牽掛著魂牽夢縈的雪域高原,而那方凈土也總與他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緣。2010年5月,在四川內江鐵路機械學校任職的王亮,被借調到省教育廳“9+3”辦公室從事藏區(qū)免費中等職業(yè)教育工作,也許是長期在藏區(qū)工作的原因,王亮與“9+3”的學生“自來熟”“天然親”。
四川省教育廳綜改處副處長鐘俊敏曾與王亮在“9+3”辦公室共事3年,他記得,不少“9+3”學生建的QQ群,都把王亮拉了進去。在他的記憶里,王亮是個比較穩(wěn)重的人,但有兩件事會讓他開心得像個孩子:一件事是跟同事們聊自己的女兒;另一件事就是和“9+3”的孩子們網聊,“常常聽見他在電腦前,聊著聊著便笑出了聲”。
李全渝是第一批“9+3”藏族畢業(yè)生,如今在都江堰市一家爆破公司做技術員。“和藹可親,總為我們著想”,是他對王亮最深的印象。
2012年9月,李全渝和10多名“9+3”優(yōu)秀畢業(yè)生到省教育廳培訓,準備在全省“9+3”學校和藏區(qū)學校開展巡回演講,王亮一直陪在他們身邊。
李全渝擔心自己講不好,打起了退堂鼓。王亮知道后對他說:“你是第一批‘9+3’畢業(yè)生,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和進步,應該讓更多藏區(qū)鄉(xiāng)親們知道這些改變和進步,讓更多老家的弟弟妹妹走出大山,學習知識和技術。”“聽了老師的話,我很受啟發(fā),讓老家的鄉(xiāng)親們過上好日子,不僅是他的使命,更是我們自己的使命。”李全渝說。
阿佳是阿壩州“9+3”駐成都聯(lián)絡處主任,自王亮到“9+3”辦公室工作以來,兩人并肩作戰(zhàn)了7年。
“王亮是真的愛藏區(qū),愛藏區(qū)的娃娃。”一個細節(jié)讓阿佳印象深刻,每次到有“9+3”學生的職校檢查、調研,提起“9+3”學生,王亮從來都用“我們的孩子”來稱呼,“說起來只是個簡單的稱謂,但這讓我們這些來自藏區(qū)的干部或者家長學生聽著特別舒服”。
2011年9月,一場有記錄以來最大的洪水突襲四川渠縣,使得地處城南的渠縣職業(yè)中專學校全校被淹,學校里有30多名來自阿壩州的“9+3”學生。
情況緊急,王亮和阿佳火速趕往渠縣,但水勢兇猛,根本無法進城,通信中斷,也聯(lián)系不上學生。王亮一邊安慰著急的阿佳,一邊通過各種渠道打聽情況,最終通過當?shù)孛襟w發(fā)來的照片了解到了孩子們的具體情況。
照片上,文靜和桑青卓瑪兩個女生抬著電視,羅剛、尼開澤仁等小伙子幫著老師抬機器設備……原來,洪水來臨時,孩子們主動幫忙轉移學校的財物設備。王亮笑著對阿佳說,孩子們雖然滿臉汗水、滿身泥巴,可是他們笑得多開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他們學到了怎樣愛自己的學校,怎樣和老師、同學團結在一起,收獲一定更大”。
兩天后,洪水稍退,王亮和阿佳終于進入了學校,聽著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興奮地說著如何一起搶救學校財物,如何一起清淤……阿佳百感交集:“老王是真懂這群孩子呀!”
“他把整顆心都撲在民族教育和扶貧事業(yè)上”
與王亮共事過的人都說,他的大腦就像個政策“儲存庫”。“老王對‘9+3’實施的背景、政策非常熟悉,你需要了解什么,他立刻就能回答上來。”甘孜州“9+3”駐成都聯(lián)絡處主任巴呷說。
“腳上跑得勤,業(yè)務才辦得熟”,這是王亮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2014年,“9+3”惠民政策又走進了大小涼山彝區(qū),王亮變得更忙碌了。“全省100余所‘9+3’學校,他至少跑過一次,藏區(qū)和大小涼山彝區(qū)各縣,他也跑了個遍。”跟王亮一起共事多年的四川省教育廳職成處副調研員康濱說,王亮在工作中總是一步一個腳印,不挑肥不揀瘦,實實在在為學生做實事、做好事。
2012年,王亮和內地部分職校校長到阿壩州開展招生宣傳工作。一路上,他“搖身一變”成了向導,給校長們講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習俗,讓大家盡可能多地了解藏區(qū)的孩子,他們的生長環(huán)境,讓校長們從內心更加包容他們。
一些農牧民對“9+3”政策不了解、不理解,王亮絞盡腦汁幫助校長們想點子、找切入點,說服學生和家長,更好地開展宣傳。
由于生活習慣的差異,初到內地的“9+3”學生往往很不適應,時常鬧點兒小情緒,和同學發(fā)生點兒小摩擦。王亮便經常扮演“救火隊員”的角色。“往往是三更半夜一個電話,便直接從床上‘跳’起來,馬不停蹄往學校趕。”鐘俊敏回憶說。
隨著扶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熟悉民族地區(qū)工作的王亮又多次被抽調參與四川藏區(qū)、彝區(qū)脫貧攻堅督察工作,四川省教育廳扶貧辦干事廖志勇曾幾次跟王亮一同下鄉(xiāng)督察。“老王是個喜歡鉆研的人,對政策吃得很透。扶貧涉及的20余個專項政策,他都細細研究過,每項都了然于心。”廖志勇說。
廖志勇還記得,一次他們到一個縣上督察,分成了多個小組前往不同村落,按約定時間晚上6點前返回縣城。然而,王亮為了把問題一個個摸回來,逐戶逐戶地挨家詢問、拍照,返回縣城時,已是明月高懸。
“踏實、勤懇、盡責、熱心,老王所做的事從來都不是驚天動地,但總是潤物細無聲。他把整顆心都撲在民族教育、撲在了扶貧事業(yè)上,付出的心血,我們都看得到,也將銘記于心。”四川省教育廳總督學、“9+3”免費教育計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原主任傅明這樣評價。(魯磊 杜蕾 劉磊)
/短評/
教育扶貧工作的一面旗幟
“他把整顆心都撲在了民族教育,撲在了扶貧事業(yè)上。”四川省教育廳“9+3”免費教育計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干事王亮倒在了脫貧攻堅的路上,帶著對高原藏區(qū)脫貧攻堅事業(yè)未竟的遺憾和對藏區(qū)孩子們無盡的愛,永遠離開了。
職業(yè)教育能夠發(fā)揮“培訓一人、就業(yè)一人、脫貧一戶”作用。讓藏區(qū)鄉(xiāng)親走出大山,學習科學技術,過上好日子是王亮的工作,也是他最樸實的心愿。他是藏區(qū)孩子們的引路人,引領孩子們走出雪域高原,學習知識和技術;他是藏區(qū)孩子們的貼心人,他最懂孩子們,也最愛孩子們,為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中的煩惱和麻煩;他是雪域高原教育的播種者,為雪域高原播種光明和美好的未來。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目前,脫貧攻堅已經進入到決勝階段,越往后、越是條件艱苦的地方,脫貧的難度就越大。高原藏區(qū)是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更是難啃的“硬骨頭”。教育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zhàn),啃下“硬骨頭”,必須滿懷愛心、不懼艱險、不怕犧牲、迎難而上。王亮用自己的行動和生命詮釋了對藏區(qū)教育和扶貧事業(yè)的拳拳愛心。王亮是一面旗幟,他堅毅的步伐、深廣的愛以及對高原藏區(qū)民族教育事業(yè)的無私奉獻,為廣大教育扶貧干部樹立了榜樣。
王亮走了,但精神長存。我們要以王亮為榜樣,學習他對黨的教育事業(yè)無比忠誠無比熱愛,學習他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長期奮戰(zhàn)在教育脫貧攻堅第一線,將畢生精力投入到發(fā)展民族教育事業(yè)之中,堅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zhàn),努力做出無愧于時代的業(yè)績。
原標題:追記王亮:他把整顆心撲在教育扶貧事業(yè)上
來源: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404/c1053-29908105.html
